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北故宮,不再只是美麗的傳說

http://www.CRNTT.com   2009-02-23 12:09:50  


 
  台中霧峰鄉一個叫北溝的地方,現在是滿眼的鬱鬱葱葱,這個偏遠村落裡的人們仍然過著平淡的日子。文物輾轉到達台灣後,曾經在那兒存放了15年。後來做了台北故宮副院長的莊嚴舉家遷台,由於日子清苦,莊嚴的太太甚至需要靠養雞賣雞蛋來補貼生活。然而,在這樣的清苦與寂寞中,隨文物來台的許多專家都在北溝苦苦守候了15年。15年後,65萬件文物移入新建的台北故宮,件件完好無損。

  “你有沒有問過,他們是如何耐的住寂寞的?”這樣的故事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卻讓我感受到了悠遠的震撼。

  “問過,原因很簡單。隨文物遷徙的時候,只有一個想法:戰火中子彈不長眼,不能讓文物受傷,所以要走。在北溝守候15年的時候,也只有一個想法:文物是國寶,必須精心呵護,所以要留下。”周兵說,“他們就是一群把自己的命運跟文物聯繫在一起的人。”

  拍攝《台北故宮》,周兵覺得自己首先被感動了。

  周兵說,那段歷史中人物的命運和經歷遠比文物本身更震撼。“當我再次在台北故宮看到那些文物時,它們更加閃光和鮮活了。我忽然意識到,文物的真正價值並不是拍賣場上的數字。它們之所以珍貴,是因為這些器物上寄托著某種精神和品格。那些隨文物赴台的專家能忍受骨肉分離,能寂寞堅守數十載,就是在守候文物中流淌的精神和品格。而這種精神和品格的延續是什麼?是中華文明的傳承。”

  拍攝《台北故宮》,周兵希望能將這份感動傳達出去。

  台北故宮是有溫度的

  記者的一位同行不止一次參觀過台北故宮,卻仍然對這部紀錄片感興趣。問及緣由,他說,他能感受到台北故宮的溫度。

  採訪中,不約而同,周兵也提到了台北故宮的溫度。

  “真正到台灣實地拍攝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台北故宮是有溫度的。”周兵說:“你採訪任何一個台灣人,只要小學五年級以上的,都能說出和‘台北故宮’有關的故事,因為他們不止一次去過。台北故宮決不僅僅就是一座冰冷的建築而已,它對台灣文化和台灣民眾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次進入台北故宮,分集導演陳怡就被參觀的民眾震撼了。

  “因為台北故宮面積比較小,珍寶是被分批展示的。當時剛好趕上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展出,朦朧的燈光下,十幾米長的展櫃前站滿了小孩、年輕人和老人。隊伍中,一個歲數稍大的人正在給前後的小朋友講解。他的講解那麼詳細,我都很慚愧。我當時最大的觸動就是,這些珍寶已經在台灣人心中扎根了。”

  台北故宮是有溫度的,還因為你在台灣的某個角落,不經意就能捕捉到它的影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