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兩岸故宮:一個甲子的重逢

http://www.CRNTT.com   2009-03-02 08:59:53  


 
  一個完整故宮

  作為曾經親赴台北故宮博物院考察的文物專家,劉濤發現該院的瓷器收藏就品種、規模、系列而言明顯不如北京故宮。除清宮當下的宋元名窑和明清官窑瓷器外,缺項不少,像宋元重要的瓷器品種磁州窑類型瓷器,台北故宮就收藏得很少,形不成系列,不能與北京故宮比,也不能與日本和歐美國家博物館比。

  “總而言之,北京台北兩院各有特色。因此,我們不應該對兩院作簡單的孰優孰劣的比較。我贊成這樣一個說法,兩院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故宮。從這個角度講,目前兩院已開始的對話與交流,是十分值得歡迎和期待的。”

  人物

  故宮國寶

  遷台押運者

  臨終遺願:

  把帶走的帶回來

  “我們期待著這一甲子的重逢!”前來出席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的台灣攝影家莊靈先生2月22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說,話語中對兩岸故宮充滿深情。 

  莊靈的父親莊嚴是著名的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是第一批南遷國寶的押運者和負責人。從1933年開始,莊嚴就帶著家眷,跟隨故宮文物一路南行。

  莊靈1938年出生於貴陽,他一出生就與故宮文物結下不解之緣,最後與60餘萬件文物一起抵達台灣。在貴州安順與國寶度過的5年時光,令莊靈終生難忘:“安順和那裡的華嚴洞成為我童年最早的記憶。每逢假日,父親常會帶著哥哥和我到華嚴洞去玩。天氣好的時候,父親和故宮同仁常會開箱,把容易受潮的字畫取出來,在廣場上攤開曬晾,我總和兄弟一起好奇地在一旁觀看。”

  正是由於家學的熏陶與特殊的成長經歷,莊靈與幾兄弟從小就對文化藝術產生濃厚興趣,後來都成為了文史領域的專家。

  抗戰勝利後,故宮文物又轉移到了南京。“後來,國民黨從大陸撤離時,故宮文物用軍艦運到台灣。”而此時,尚未成年的莊靈又成為這批文物的“押運員”。

  1980年,莊嚴在台北過世。莊靈告訴記者,“父親臨終時有兩個遺願,一個是三希堂,有一帖(《快雪時晴帖》)在台北,兩帖(《中秋帖》和《伯遠帖》)在北京,他希望這‘三希’有朝一日能重歸一處。還有一個遺願就是有生之年能把他帶走的這些文物帶回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