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塵封的中美合作所真相

http://www.CRNTT.com   2011-05-15 08:58:28  


 
拂去歷史的塵埃

  其實,中美合作所與白公館、渣滓洞監獄並不是一回事。

  白公館,原為四川軍閥楊森部下師長白駒的鄉間別墅, 1939年冬由軍統局用作臨時看守所。當中美合作所建立時,白公館看守所奉命將人犯遷往渣滓洞,白公館房屋則讓給美方人員作為住所,名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

  直到抗戰勝利後,中美合作所撤銷,美方人員回國,白公館才又恢複關押政治犯的職能(後稱國防部保密局看守所),主要關押國民黨當局認為是“要犯”的較高級別政治犯。

  渣滓洞監獄,原是因白公館看守所人滿為患而增設,1946年底將人犯遷回白公館後,曾一度關門,1947年底又重新開張,改稱重慶行轅第二看守所,主要關押在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抓捕的教育、新聞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裝案被捕人員,川東三次武裝起義被俘、被捕人員,《挺進報》事件被捕人員,民革川東、川康分會成員等。

  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原編研室人員鄧又平,曾在《簡析“中美合作所集中營”》一文中列舉了他的調查統計結果:當年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後關押於歌樂山下的政治犯中,一些人(如葉挺、廖承志、羅世文、車耀先、許曉軒、張露萍等)是在中美合作所建立之前關押於此的,另一些人(如楊虎城、許建業、江竹筠、陳然等)則是在中美合作所撤銷之後才關押於此的,對政治犯的屠殺,全都發生於中美合作所撤銷之後。

  “中美合作所與這些逮捕、關押、屠殺等罪惡活動是完全無關的。”鄧又平稱,迄今為止,在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的檔案室中,“找不出一份是由中美合作所簽發的逮捕、屠殺革命志士的文件,也沒有一份材料中提及過,說是美國人親自參加了這些活動”。

  厲華亦指出,中美合作所和軍統集中營在地理位置上,都在歌樂山下,但是它們是兩個單位。第一,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同處歌樂山地域範圍內,白公館屬於國防部保密局,渣滓洞隸屬於西南長官公署行轅二處;第二,軍統渣滓洞、白公館監獄是1939年開始關押政治犯,中美合作所是1943年至1945年在歌樂山建立的一個國際情報組織;第三,重慶解放前夕發生大屠殺時,中美合作所組織已經不存在。

  “所以,中美合作所和軍統渣滓洞、白公館監獄是兩個單位,渣滓洞、白公館關押的政治犯以及屠殺政治犯的情況與中美合作所無關。”厲華說。

  重慶文史學家、《紅岩春秋》原主編何蜀直言,長期以來,有關中美合作所的歷史研究局限於政治宣傳與批判美國支持國民黨特務反共的範圍。毋庸置疑,中國的改革為重新研究戰爭課題開辟了道路,但重新評價中美合作所仍不易。

  他認為,對中美合作所的客觀分析應是既反映其初衷又反映其實際後果; 既從歷史的角度評價其實際作用,又用現代的眼光認識這段歷史。

  厲華稱他領銜的中美合作所研究課題組,成員有八人,其中包括兩位美國教授。研究資料全部來自美國國家檔案館、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海軍檔案館等。目前,課題組正加緊對搜集到的有關中美合作所的檔案資料進行編譯、整理。

  “我們希望這次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能拂去歷史的塵埃,澄清誤會,還原出中美合作所的真實面孔。”厲華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