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張亞中:李白還是“我們”的李白嗎?

http://www.CRNTT.com   2012-05-03 00:22:43  


 
  馬英九接受了李登輝的“新台灣人”認同,也贏得了大選。贏得選舉後的馬英九並不能夠真正明瞭自己獲勝的主要原因,反而是積極地接受李登輝的新國族認同的建構工作,他成立了“新台灣人基金會”。

  2008年馬英九執政,他啟用了李登輝的愛徒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雖然他的確開啟了兩岸的大交流時代,但是那只是對一個沒有政治謀略、缺少智慧,會讓台灣陷入孤立的陳水扁激進路線的修正而已。如果不是李登輝在卸任前,急於框住未來台灣的定位選擇,喊出了“特殊國與國”,暴露了新國族建構的最終目標,因而激發了大陸的警覺,否則兩岸關係仍然會在“新國族認同”建構的土壤上緩慢成長。

  眾人以為,馬英九執政代表著一個新的時代開始,特別是激進台獨與民進黨對於馬英九“終極統一”立場的批判。包括他父親馬鶴淩先生骨灰壇上“化獨漸統”四個字,更助長了外界認為馬英九“統派”的色彩。馬英九急於擺脫這樣的圖像,於是“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不統、不獨”等話語相繼在他與他的團隊中出現。

  這些“話語”到底是馬英九的“政治語言”還是“真正認同”。我不是他,無法回答。但是從他的作為來看,他其實早已進入了李登輝的“新國族認同”結構中,無法也無意跳脫李登輝為他結的網。他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李登輝最忠實的信徒,他的確照著他在1998年時承諾的,即使是在2008年以後,仍然走著“李登輝的路線”。

  歷史教科書就是一個例子,他缺少認識到這個問題嚴重性的判斷,又缺少擾亂反正的勇氣,一個“新國族認同”的“獨台史觀”就這樣漸漸地侵蝕所有年輕人的心靈。

  用歷史教科書轉化史觀:“獨台”史觀的形成過程

  所謂“新台灣人”,表面上是為求台灣四大族群“外省”、“閩南”、“客家”、“原住民”的融合,但是其背後的真正意涵在切割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民族或國家認同。透過新的歷史教科書,“新台灣人”是“台灣史”的住民,與大陸已是“他者”的關係,透過歷史教科書,他們要學習或認識屬於台灣的歷史。

  一個以“殖民史觀”為基礎的《認識台灣》於1997年下半年列入了國中的必修課程。這一年,杜正勝在《當代》雜誌(第120期)發表〈一個新史觀的誕生〉一文。高中部分則從1995年教育部公佈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並將高一本國史分為“中國史上冊”、“台灣史下冊”。“台灣中國,一邊一史”的結構雖然已經開始形成,但是還是沒有改變先教中國史、再教台灣史的時序脈絡。

  接續李登輝的是陳水扁。陳水扁政府成立後,進一步著手將這套《認識台灣》課程編入正式歷史課綱的工作。由於陳水扁在統獨立場上鮮明,社會力量容易聚集。在國民黨與學者透過媒體經常表達聲明,所以推動過程並不順利,一直到黃榮村擔任教育部長後,才開始啟動後來稱之為“九五暫綱”(“九五”指民國95年,即2006年)的修訂工作,並依照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做為歷史課綱的指導原則。

  “九五暫綱”初稿出爐後,社會又有反彈,黃榮村先生非常遲疑,課綱遲遲未能上路。2004年陳水扁連任,扁政府改組,當時“行政院長”遊錫堃干脆將黃榮村換掉,直接改以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並強力貫徹此一課綱。在杜正勝蠻橫地堅持下,由於社會上並沒有一股由政黨堅持的力量反擊,社會的反彈力量顯得異常脆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