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 |
中國文物造假調查(續) | |
http://www.CRNTT.com 2013-06-21 14:45:20 |
走經驗與科學結合的道路 目前,民間陶瓷檢測鑒定機構使用的數據庫主要由《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中500多個古瓷器樣本和國博館藏品的數據所組成,沒有明確統一的參考標準,數據沒有合理的波動範圍,關鍵是缺乏必須的微量成分數據,同樣一件藝術品,這些不同的民間科學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很可能不一樣。 “這些民間檢測鑒定機構不嚴謹的檢測,褻瀆了科學的嚴謹和嚴肅性,讓藏家逐漸以為科學的檢測也不靠譜,文物市場的混亂由此越演越烈。”馮鬆林說。 曾有一位景德鎮高仿商自信地對馮鬆林說:“瓷器的化學組成我都能仿得一模一樣!”馮鬆林解釋說:“你做不了,主量成分可以仿,但微量做不了。百萬分之幾的含量,十萬分之幾的含量是難以仿制的,如果真品的某種微量元素相對來說高,現代原料比較低,那還好辦,只要將微量元素逐一加進去。但反過來不行,原來比較低,現代原料的某些微量元素含量比較高,你就很難減到符合要求。” 在建立准數據庫的研究工作中,核考古組還順便做了仿品數據庫。“藝術品拿來測試,跟仿品數據庫一對上號了就是假的。從2005年開始積累仿品數據庫。本來不是有意識去做,但仿品多了以後,就收集了各種仿品特征。”馮鬆林說。 與“眼學”相比,科學鑒定本來應該有巨大優勢,但是目前國內幾家有數據庫的研究機構各自為陣,數據庫標準不統一,數據庫信息不共享,而且這些有科研能力的鑒定機構往往都盯著官窑名窑做重複性工作,浪費資源和人才,也很難在一定時期內有效遏制贋品的存在。 另一方面,自然科學的鑒定辦法也有缺陷。通過材料材質、化學成分含量、老化痕跡等來確定真偽是技術手段,至於藝術品的文化內涵則需要人文科學的專家來確定的,“沒辦法量化的東西我們就沒法弄,所以‘眼學’不可能被淘汰,未來的發展肯定是和科學相結合。我們國家鑒定人才培養也最好是文理兼有的專業,既有陶瓷考古的知識,又有自然科學的知識。”馮鬆林說。 可否對“私生子”施行“特赦” 潛心研究中國文物市場多年,吳樹一直呼籲的治理辦法是修法建制。“要想治理好這個市場,必須從根本上下手。”吳樹說。 《文物法》保護不了文物。據吳樹介紹,當前我國急需得到保護的文物是通過“三盜”(盜墓、盜撈、盜竊)流失的“文物私生子”。這些文物數量特別巨大,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具備歷史久遠、工藝精湛、科研價值高等特點,堪稱國之瑰寶。它們的去向很明晰---一部分走私出境,流失到國外文博機構和私人藏家手里。剩下的則失散於民間,或魚目混珠,摻進大量文物贋品中,在市場里非法交易,或被收藏愛好者“非法”私藏。 “更要命的是,這些‘文物私生子’就算被羈留境內,由於藏家和商家缺少專業常識,天天都有毀壞現象發生。”吳樹建議大膽採取懷柔政策設法讓這些“文物私生子”浮出水面,然後進行適當的保護,繼續“藏寶於民”。 所謂的“懷柔”政策,用《文物法》起草人謝辰生先生的話講: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對‘文物私生子’施行‘特赦’,允許在指定的場所進行交易。” 吳樹建議可以委托有關部門或機構,指定時間段,對這些物品免費鑒定、登記造册,在依法明晰國家產權的前提下,允許收藏者在國家指定的地點,以適當的方式進行交易或繼續收藏。 “這種辦法有如房地產產權歸屬一樣,土地是國家所有,房屋使用權和交易權歸個人。但市場放開了,就必須下大力氣封堵‘文物私生子’的源頭,以最嚴厲的手段打擊‘三盜’(盜墓、打撈、盜竊)行為。現有的打擊力度輕,甚至在部分地區,部分執法者與‘三盜’分子勾結犯案的現象屢有發生。”吳樹說。 《拍賣法》也有問題。 “目前文物拍賣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一些拍賣企業濫用或誤讀《拍賣法》第六十一條的免責條款,免責條款為贋品大開綠燈,這一條必須取消,還要加大對專家虛假鑒定、賣方知假賣假等行為的處罰力度。”據吳樹調查,目前沒有幾個國家有專門的《拍賣法》,拍賣行的交易行為歸屬相關商品法,出了問題懲治嚴厲。“如在美國制售假畫如同制售美鈔同等治罪,在韓國如果文物仿製品不標注製作人就不准上市。” “修法之外還要建制,建立一個完整的文物鑒定體系,最大限度地將各種科學手段引入鑒定機制,然後分級建立服務民間收藏和文物交易市場的鑒定機構。這些機構可以效仿各級勞動仲裁委員會的運作模式,對交易市場出現的糾紛案件進行分級仲裁。專家鑒定文物,可以參考公立醫院的醫生待遇,無論鑒品真偽,實行計件獎金,證書有如醫生開診斷書,與個人利益脫鈎。這樣做了,即便不能徹底肅清鑒定業的腐敗現象,但‘看錢斷真假’的概率肯定會少了許多。”吳樹說,“只有修法建制,才能肅清中國文物市場亂象。”(全文完)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