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日本記者專研故宮5年:它們是兩岸關係風向標

http://www.CRNTT.com   2014-01-15 13:09:44  


 
  院長印象

  鄭欣淼提出設立“故宮學”

  新京報:在這本書里,你採訪鄭欣淼時,他提出建立“故宮學”的學科,你對此也是大為贊同,而且你對鄭院長印象也非常好。

  野島剛:鄭院長說,故宮不但是收藏品豐富,而且故宮本身就是一個跨學科的大課題,它涵蓋了歷史、紫禁城壯麗的建築、文物背後的跌宕故事,還有民族精神。所以極有必要創立“故宮學”,他認為把故宮囿於美術領域是非常可惜的。他是一個了不起的院長,他的研究態度比較開放。以前我覺得中國大陸的學者不太想研究台北故宮,可是鄭院長對兩個故宮做了非常詳細的對比,對我們研究兩個故宮的人來說,他的研究非常有價值。他的開放研究態度在中國比較少見。特別是那個時代,兩岸故宮還沒開始交流的時候,他已經很認真收集台北故宮資料。兩岸開放後,台灣那邊很驚訝,原來有人研究得這麼認真。

  新京報:在台灣方面也有一位讓你印象深刻的院長,就是杜正勝,他是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台北故宮院長,為什麼你會對他印象深刻?

  野島剛:他對華夏文化的對抗意識非常強,在民進黨的時代,他是推動故宮改革很有代表性的人,所有的台北故宮改革都是他提出的,包括台北故宮亞洲文化化,以及台北故宮需要變成多元化博物館等等。他此前從來不接受媒體採訪,也許因為覺得日本人是第三者,他沒有政治包袱,所以很配合。同樣的,我在大陸的採訪也很順利。我對中日戰爭造成的故宮問題複雜化都承認,所以在採訪里我們並沒有特別對立的立場。

  存在問題

  北京故宮不是看文物的地方

  新京報:你在採訪中覺得大陸故宮有什麼問題?

  野島剛:問題很多,北京故宮太大了。你要看畫,要去一個地方,玉器是另一個地方,距離幾百公尺,然後要看青銅器,又要走到玄武門那邊,這裡不像是博物館。北京故宮不是看文物的地方,是看建築的地方。所以北京故宮如果要改變的話,應該把文物搬到別的地方。我希望有一天,北京故宮的建築和文物能分開。

  新京報:你在序言里對大陸各種海外回流文物的拍賣會熱潮也有描述,你說中國的美術品市場持續泡沫,是碩果僅存的投資項目?

  野島剛:大陸人對回流文物有特別的感情,各地都有回流文物的拍賣會,這個現象這幾年特別多,大家都看到回流就很開心,去拍,有種文物終於搶回來了的強烈感受。所以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都很怕中國人,怕中國人來抗議—“你們這裡的文物是過去從我們國家搶過去的。”這些團隊有很多。他們弄好資料,提出文件給博物館,要求歸還。

  新京報記者 姜妍 2014年01月15日08:35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野島剛 希望北京故宮另設文物博物館

  人物簡介:野島剛,1968年生,上智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作為《朝日新聞》外派記者長期滯留過新加坡、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其後擔任東京總社政治部記者,2007年至2010年擔任駐台北特派員。採訪報道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領域議題,目前擔任朝日新聞國際編輯部副部長。長年採訪和撰寫有關中華文化圈的政治、外交、文化方面資訊。出版過《伊拉克戰爭從軍記》(2003),近期作品有《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銀輪巨人捷安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