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黃創夏:台灣政論節目的“療傷”功能

http://www.CRNTT.com   2009-04-03 09:14:18  


 
集體療傷 

  《南風窗》:儘管台灣的政論節目失去原有應負的媒體職責,為什麼它們仍有一群忠誠度那麼高的觀眾,並讓他們如痴如狂? 

  黃創夏:要理解這個現象,可以從三個角度切入。分別是“藍綠板塊”、“桃花源幻覺”與“過多元媒體”。 

  2008年的大選前夕,當時有一種“桃花源期待”,意思是說,坐火車在黑暗隧道裡太久了,好不容易看到前方有點光亮,就高度期待出了山洞,就是桃花源。這個“黑暗”指的是陳水扁的8年執政,“光亮”指的是馬英九勝券在握。不但是“藍”的渴望,中道與理性的“綠”,也覺得大勢已去,希望能有新局面。問題是,真正坐火車就知道,出了隧道,可能馬上就進入更黑、更長、更看不到盡頭的新隧道。 

  馬英九上任之後,就是這樣的局面,執政績效不彰、又碰到全球金融海嘯衝擊,“桃花源幻覺”破滅了。藍的失望,綠的也覺得改朝換代後,不過爾爾,“不甘心”的情緒複發。 

  台灣,恰好經過從1994年以來,李登輝、陳水扁的選舉操弄,形成了深藍、深綠都有超過一成以上基本群眾的結構,在桃花源幻滅中,藍的不願意面對真實,綠的,原本可以吐一口怨氣,偏偏在去年8月14日,陳水扁又爆發“海角七億”醜聞。這樣就是“打平了”,藍的專罵陳水扁、綠的專罵馬英九,大家都挑對方的錯,以掩蓋自己內心不願面對的真實傷慟。 

  為什麼政論節目也跟著走?因為台灣在1990年代開放媒體後,過多元開放,形成了有100多個頻道、6000多份雜誌與報紙,通通都變成了是“小眾”媒體,能拿到1%收視率就算霸主了。問題是,1%遠遠不及藍綠板塊的極端與積極群眾,或者說,只要緊抓極端與積極群眾,就可以有足夠的收視率“頭期款”,讓自己的收視率有一定的保障水平。群眾需要療傷、節目需要收視率,一拍即合。 

  《南風窗》:政論節目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民眾對政治、經濟情勢越感不安,節目的收視率反而越上揚。以2008年11月為例,當月月初及月中分別發生了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赴台,引發綠營“圍城”,以及陳水扁遭檢方聲押等新聞事件,台灣兩大藍綠立場鮮明的政論節目──三立電視台《大話新聞》與TVBS《2100全民開講》,收視率也隨之跳升兩成。可以看出,政論節目受惠於民心動蕩不安的趨勢相當明顯,這種收視飈高,是“集體療傷”還是“飲鴆止渴”? 

  黃創夏:“桃花源幻覺”破滅後的台灣基本群眾中,既然對未來已經失去了渴望與信心,情緒的發洩就成了面對挫折的止痛劑,既然在自己陣營內找不到希望與樂觀,仇視對方、尋找敵人的“仇恨動員”就越來越成為話題主流。所以,越爭議、越牽扯到藍綠對壘的事件發生,各自陣營的基本群眾越焦躁。 

  他們,在乎的不是“真相”,而是“會不會讓對方更囂張”。在這樣的溫床下,政論節目越能挑動焦躁,越能鎖住極端與積極基本群眾的目光,從眾心理下,極端與積極基本群眾又擴大了這種感染。 

  有趣的對比,像“消費券”或是“油價”這種重大公共議題,本應該在媒體上好好討論的,但因在藍綠基本群眾中,並沒有明顯分歧,不會引起“敵我意識”的同仇敵愾,收視率反而狂跌,比起罵陳水扁或罵馬英九,可能連一半收視率都沒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