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ECFA 台灣專家各有高見

http://www.CRNTT.com   2009-12-21 10:57:48  


ECFA對台灣經濟無疑將產生相當正面的影響
  中評社台北12月21日訊/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登出陳碧芬的文章“ECFA帶往區域整合 台灣須建共識”,匯集多位專家意見,文章內容如下:
 
  朱雲鵬:台韓的10年落差危機,似乎沒有對台灣帶來團結的動力,基於學者立場,希望能夠提出建設性作法,供政府參考。ECFA可能是解決辦法,但只要談到中國(大陸),就會掀動朝野的敏感神經,因此它不是萬靈藥,台灣內部需要溝通,必須繼續培養品牌和關鍵技術,並持續發展服務業以幫助就業,對外則需參與亞洲區域整合,不能把自己孤立起來,儘可能鼓勵民眾參與全球化,政府應要創造市場的張力,善用政策導引企業跨向國際化,縮小與亞洲各國的差距。 

  鄭貞茂:外國看韓台的弱點,相似處是政府官僚系統,且政策不穩定性高,韓國還有勞動市場的缺點,但技術環境的維持穩健發展,研發投入高過台灣。韓國把目標設定在超越日本、歐美,台灣政府沒有這般野心,只求不要在國際排名中掉下去。未來,台灣和中國(大陸)往來的層次與深度,政府應給民眾清楚的指示,勵治機制透明化,且政機構要有彈性,政策要靈活,即使台灣不能百分之百在台灣生產,仍鼓勵台商在台灣設立總部。 

  申璋燮:台、韓政府與企業都面對本地市場,政府政策要聚焦,政策彼此也是一種競爭,公部門要改革,要扮演民間部門的好幫手,韓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空間,台灣出口中國(大陸)多數不是直接,而是繞經第三地,這對於依數據進行政策規劃,會造成扭曲與誤差。 

  鄭勝日:就科學科技上,台灣出口量佔GDP的7成、韓國5成,台韓經濟現在均受制於出口,因此需要鼓勵內需及民生消費。然而,這是難的事,一旦就業人口沒有收入,哪敢消費? 

  很多事情要改變思維,像瑞士、芬蘭已開發國家,亦是社福國家,在面對全球化過程,台灣在與中國(大陸)的互動亦是其中一項,就像韓國要面對朝鮮,中國(大陸)已轉型為社會經濟資本主義,台灣和中國(大陸)結合,可以出現“市場經濟+社會福利”的結合模式,會有很好的未來。 

  王健全:ECFA的洽簽在短期內可能有不利的憂心,但就出口結構來看,對歐美的出口要轉移到亞洲,ECFA簽訂對台灣可以發揮與其他國家的一致性,也可以帶來服務業進入中國(大陸)的可能。長期來說,台灣要以自有品牌出口中國(大陸),發展行銷管道。 

  另,政府部會之間要在KPI(Key performance index)之上進行協調、合作,“行政院”要發揮公務體系的合作能耐,可以提高公務人員的薪資福利,激勵公務員認真創新,提撥更多的R&D經費,投入更多經費在服務業,激發服務業的潛力。總之,政府說太多、做太少,一直在規劃,落實的動作不多。 

  朴進:對台灣提出最具體的建議,是改造改革者(reform the reformer),授權改革者(empower the reformer),以及補償改革者,讓改革的路程可以一路推進。 

  龐建國:台灣什麼事都由選舉決定,這是可怕的,支持群眾需要領導者,台灣人可以接受任何政策,問題是,馬英九未能表現出領導作風,連國民黨內部都難以接受。部份媒體對馬政府的政策不滿,認為太偏中國(大陸)了,也不滿意馬的表現,事實上不是對中國(大陸)政策不滿意,而是對馬的“國家”領導角色沒有扮演好。 

  朱雲鵬:台灣身處全球化之中,政府推動服務業和強化社福條件,可以化身為經濟優勢,可以提升民生消費、刺激內需。而亞洲區域的崛起,台灣面對中國(大陸)經濟的挑戰,應轉成台灣的機會,最好的方法,是多和民眾溝通,共同找出全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