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劉源俊:兩岸應建中華高等教育觀念

http://www.CRNTT.com   2010-08-19 00:17:31  


 
  中華脈絡下的大學評鑒新規範值得兩岸共同探討

  記者:如果從中華的脈絡下做大學評鑒的新規範,您覺得主要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劉源俊:當然,現有的一些可以跟外國大學相通的部分,不能說完全不要它。但是應該充分考慮我們的文化脈絡,比方說我們寫論文為甚麼要用英文寫?論文的評比,為甚麼要用SCI或SSCI這種指標?我們就用類似中文索引評比那一套系統來比較嘛。

  但這個就需要大家努力,怎麼樣建立這個中文論文的水準、規範。如果不提出來,就根本不會有人去想這個東西,現在提出來了,就要去研究,這是兩岸合作相通互補可以互相討論的一個課題--據我所知,從來還沒有人談到過這個事情。

  評選指標存在問題要重建中華高等教育、學術指標

  記者:以前也有學者表示,大陸有工程院院士、科學院院士,雖然人們都承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可是由於社會科學難以像自然科學那樣擁有一個量化指標,至今還沒有社會科學方面的院士,這也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地方。對此,您怎麼看待?

  劉源俊:這個也確實奇怪,因為你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都有院士,文科卻長期沒有院士;最早雖然也有過院士,叫學部委員,但後來取消了。院士這個東西最早是1948年中央研究院開始的,台灣的“中研院”現在還是有“文科院士”的,它有三類,一類叫人文組,一類叫數理組,還有一類是生物組,所以在台灣是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院士”的。雖然老實說評比有一些爭議,有些屬於派別的問題,誰選上誰不選上,這都有爭議的,不過大致還是可以有個標準的。其實自然科學、工程科學方面一樣也有爭議。

  在台灣,“人文院士”也可能被別人詬病啊,他可能評判論文的標準是以SSCI或者別的甚麼--所以台灣的人文組的院士中經濟學、語言學、考古人類學特別多,還有一些就是與洋人合作研究中國文化歷史──也就是西方人研究漢學那一套的;跟著他們來,發表的論文許多是用英文寫的,用這種指標來評判,這部分人就能評得上;另外一部分人不理睬這套的,就選不上了。

  我們知道好多重量級的文科學者,他永遠當不上院士,是有這個問題。就是因為用的就是西方的標準,指標出了問題。像錢穆,好不容易被選進院士--因為他是南派的,過去通常人文組院士都是屬於“北大清華派”,南方所有這些人都選不上,只有錢穆一個人能選進去。我是說,不是不能選院士,但關鍵是評選的指標要恰當。所以我就講要在中華文化的脈絡之下,根據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的特質,來重建中華高等教育、高等學術的指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