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反商風暴掀起 政府應扮演何種角色

http://www.CRNTT.com   2010-08-19 11:13:07  


 
  但困窘的是,現代的政府其實也知道自己現在已欠缺如何經營企業(包括一個簡單的機場)、或是任何嚴肅經營商業的關鍵能力,所以這種“拚經濟”的想望,只能大量寄託在私人企業上,而造成現階段私人企業家在台灣歷史上對政府或社會影響力的高峰。這點,從最近產創條例修正中,個人電腦龍頭企業直接喊價並成交的調降營所稅、與遍地蓋不完的科學工業園區,均可以清楚窺見。

  但政府這種偏重企業的邏輯,正是我們今天見到反商主義的根源。由於過度急切而不擇地發展經濟,使得政府已逐漸喪失了其身為仲裁者應有的公正性。這樣的轉變,一方面導致台灣部分產業過於依賴政府補貼,同時也造成產業結構的失衡,並進一步影響到人民自由選擇的空間。在最惡劣的情況下,政府不僅無法解決社會與企業間的紛爭或衝突,更進而將自己也捲進爭端,而成為風暴的中心。

  反商情結,與其說是特殊時空背景下的產物,毋寧說更像是存在於各個歷史階段下跨社會的普遍現象。近來台灣企業所面對的反商風暴,其實正是政府過於單面向地發展經濟,導致於原來整個互動平衡的機制逐漸崩解,進而所引發的連串結果。準此,假如政府不能意識到公平的環境評估、公平的企業稅制、公平地對待服務業/製造業與高科技業/非高科技業,對於非經濟面向的均衡重視,才是反商主義的最好解藥的話,那台灣企業與政府所要面對的,可能就是更多來自社會各個不同角落的奚落與反彈。

  事實上,沒有政府默許或幫助的情況下,企業是無法系統性地獲致不公平利益並進而引起大眾反彈的。而相對的,任何有基本常識的行政部門,也都應該知道無論私人企業如何擅長控制成本或創造利潤,都無法在社會大量杯葛或對抗的情況下,獲致長期的經濟發展。這點,是所有將經濟發展放在施政首位的行政部門都無法、也都不該忽視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