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林毅夫:對世界經濟二次探底風險不可掉以輕心

http://www.CRNTT.com   2010-09-15 07:58:08  


雖然目前世界經濟“二次探底”并未發生,但風險一直存在。
  中評社北京9月15日訊/今年是中國和世界銀行合作30周年。30年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中國在世行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哪些變化?世界經濟是否會“二次探底”?“十二五”規劃應關注哪些重點問題?如何加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

  中國證券報日前就上述問題專訪了世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文章如下。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投票權將最終實現對等”

  問:下一步世行改革的方向是什麼?

  林毅夫:下一階段世行改革將繼續加強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投票權。在多極增長的世界格局中,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化進程中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世行和其他國際機構改革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投票權的比例要爭取達到50∶50。

  此外,過去國際機構領導人主要來自發達國家,未來改革的方向是,不分國家、按能力評選出任領導。世行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這幾年高層職務中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人選越來越多。

  “世界經濟存在‘二次探底’風險”

  問:您是否同意世界經濟面臨“二次探底”的看法?當前世界經濟走向如何?

  林毅夫:雖然目前世界經濟“二次探底”並未發生,但風險一直存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初,問題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但到了後期,問題則主要體現在實體經濟部門。在發達國家,主要表現為產能過剩和高失業率,並由此導致消費和投資需求相對不足,經濟下滑壓力增大。

  目前,發達國家大多採用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需求,促進經濟復甦。但繼續採用刺激政策也使政府面臨兩難局面:一方面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威脅經濟安全;另一方面,如果現在退出刺激政策,可能會導致需求下滑、失業率上升。

  幸運的是,當今世界經濟已進入多極增長階段。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展中國家發展勢頭相對較好。由於發展中國家近幾年經濟的高速增長,財政、外匯狀況良好,產能升級仍有較大空間,有利於擴大內需。發展中國家內需的較快增長,將拉升對發達國家的進口需求,有助於幫助發達國家實現經濟復甦。

  因此,對於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不可掉以輕心。刺激政策的退出,要謹慎從事,相機而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