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是否已進入“高通脹”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11-09-02 08:05:17  


 
  文章分析,發生結構性通脹無外乎兩種原因:一是受外部衝擊的影響,比如突發性自然災害、戰爭、國際重大政治事件等,導致某一類商品因突然發生短缺而引起價格大幅上漲;二是由於不同生產部門間存在巨大勞動生產率差異而引起的結構性物價上漲,這是新興經濟體國家之所以長期存在結構性物價上漲的最主要原因。例如中國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只有工業部門的1/7,服務業的1/5,當上述產業部門間的勞動生產率差距無法在短期內彌合時,勞動力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必然會導致勞動生產率低的部門的產品價格長期處於上漲狀態,否則,沒有人(或資本)願意留在低勞動生產率部門從事生產活動(低生產率部門商品價格相對於高生產率部門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的現象被稱為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

  過去,由於農村勞動力過剩程度非常嚴重,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在工資問題上沒有談判能力,因此中國結構性通脹特征表現得並不明顯。但是隨著農村勞動力過剩程度的不斷緩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在工資談判中開始掌握主動,農民工工資出現了快速上漲的趨勢。農民工工資的上漲必然會倒逼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否則沒有人願意從事農業生產,都會到城里打工。因此,結構性通脹將在中國長期存在,它可能會伴隨中國城市化的全過程。

  文章提出,對中國通脹問題的總結和相關政策建議:

  1.中國通貨膨脹按價格指數上漲原因可分為全面性通脹和結構性通脹兩大類。

  2.治理全面性通脹既要設法控制名義總需求,更要考慮增加實際總供給:

  (1)對名義總需求的管理應主要通過壓縮外匯占款而不是壓縮貸款的辦法,使貨幣供應量增速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

  (2)增加實際總供給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

  a.政府可通過實施減稅、降費等措施,增加企業產出水平,緩和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

  b.政府應大力推進包括能源在內的要素價格改革,以增加要素市場的有效供給能力;

  c.放棄“價格約談”等價格指數管理策略(價格約談管理的是價格指數而不是價格);

  d.放鬆對貸款的人為控制,保證新增產能的合理增長;

  e.建立更加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規避輸入型通脹;

  f.當發生全面性通脹時,可有針對性地制定鼓勵進口的政策,提高國內從國際市場獲取有效供給的能力。

  3.應對結構性通脹的政策措施包括:

  (1)加大對農業、服務業等低勞動生產率部門的價格補貼力度,否則只有提高宏觀經濟政策對通貨膨脹的容忍程度。

  (2)為應對食品價格上漲而引發的結構性通脹,一是應加大對糧食、肉禽生產部門的財政補貼力度,這是治理中國消費品領域結構性通脹的關鍵所在;充分運用糧食、豬肉儲備調節制度,控制糧價和肉價在平穩基礎上適度上漲;二是採取措施進一步降低蔬菜、水果、肉禽流通環節的成本,增加對農貿市場的攤位補貼、營業稅減免;嚴控農產品出口;大幅削減以糧食為原料的替代能源生產等。

  (3)採取措施,保證生產要素能在各部門間自由流動,借助市場競爭機制,盡量拉平各生產部門間的勞動生產率差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