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戚嘉林:台灣的新祖國認同與祖國論述

http://www.CRNTT.com   2011-10-18 00:36:06  


 
  新祖國認同的內涵與實踐

  在現階段和平發展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的歷史機遇中,吾人應高度重視國族認同方面的工作,其重點之一就是豐富統一論述。本人思考此事多時,近曾提出島內民眾“認同祖國化”的論述,本文則是探討其內涵與實踐,並進一步在落實方面提出方法——“台灣人如何認同新祖國”。當然,新祖國認同的重要基礎之一就是新祖國論述,而新祖國論述實踐“台灣人如何認同新祖國”的關鍵之處,就是必須具有寬容的開放性,亦即應包容本土理念。

  文采粲然的台灣本土知識分子鄭鴻生在其〈台灣人如何再作中國人〉一文中,論及重建一個開放前瞻的中國人身分時盼稱“能包容台獨運動裡的任何好東西,包括他們長年來強調的本土”(注3)。此事,因為我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的偉大國家,各地各省均保留各自的本土文化。今夏,筆者赴廈門與泉州參加“第三屆海峽論壇”,發現閩南地方保存閩南本土文化較台灣有過之而無不及……昔日國府政權南遷衍生的省籍矛盾特殊歷史時空,不可能會再出現,未來統一過程中的閩台連結,隨著兩岸大交流的來臨,台灣人與其唐山閩粵原鄉語言文化的再接續,有關包容台灣本土理念事情勢將逐漸迎刃而解。

  至於新祖國論述內涵,可說是依託歷史、接觸現在、建構未來。關於接觸現在,就是在兩岸大交流中,結合經濟、教育、交通、氣象……等各領域方方面面的具體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查找不足,並依託歷史以建構未來;依託歷史部份,其基礎首先是應與時俱進地從方方面面的角度豐富其新意。無可諱言,如果以1949年為分水嶺,則之前的滿清推翻、民國建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八年抗戰等國民黨史觀,似欠台灣人民蹤影,致使台灣人感受其在中國近代史中似頗空白。同期間島內日據時期台灣人非武裝抗日曆史則多遭埋沒,對於後者台人菁英不乏憤恨不已者。至於1949年後的原鄉中國,在戒嚴反共白色恐怖年代下被妖魔化成共匪中國,幹部是“匪幹”、首長是“匪酋”、人民則是苦難大陸同胞。關於台灣人參與新中國建設的歷史,則是從所未見的空白一片。然而,誠如鄭鴻生所言“中國的現代化歷史並非存在於台灣之外,而是存在於不少台灣人心裡頭”,例如台灣先輩在日據時期文化啟蒙非武裝抗日運動中的中國聯繫。事實上,“台灣人的政治或社會活動不只是與整個中國現代化歷史接得上,也是參與其中的。台灣人只要能夠接受這段歷史,也就較能心無掛礙地接受中國人身分”(注4)。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