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銀行業的體制改革之路不能停

http://www.CRNTT.com   2012-01-22 09:21:03  


  中評社北京1月22日訊/近日,新任銀監督會主席尚福林撰文指出,銀行業下一階段將貫徹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強化風險管控,進一步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水平。他指出通過改革,銀行業曾經改變了單純的“存款考核”,強化綜合效益管理,但近年來又開始追求單純的規模擴張;曾經精簡了機構,縮短管理鏈條,但近年來又開始增機構、搶地盤。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如果說八年前的改革是體制改革,那麼下一階段的改革重點就是機制改革。

  尚主席特別強調,近幾年,中國銀行業雖然發展較快,但粗放式經營、同質化競爭、低水平創新的情況仍然客觀存在。然而,他開出的藥方卻是,以完善法人行為的三個穩健(公司治理,發展戰略,經營計劃)來穩中求進,以完善委托代理行為的三個機制(約束,激勵和運營機制)來推進機制改革,以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為核心來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並根據“三高三低”的原則進行差異化風險監管。

  《財經》發表安邦咨詢研究員楊志榮文章稱,不難看出,尚主席顯然已經認為中國銀行業的體制改革之路已經走完,接下來只要蕭規曹隨,加強“精細化”管理就足夠了。

  的確,自銀監會2003年創立以來,中國銀行業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進步。2003年,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實際上已處於“技術性破產”,被標普評定的“垃圾級”,工商銀行在股改之初向全球所有大型金融機構發出入股邀請,竟然無一家願意投資,但目前已經成長為全球資本充足率最高、效益最好的銀行系統。2002年末,主要銀行(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占比高達23.6%,銀行業總資產不過24萬億元。但到2011年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高達106萬億元,各類形態不良貸款率均不足2%,資本充足率超過12%,中國銀行業總利潤已經占到了全球銀行業利潤的20%以上。

  在劉明康時代的8年間,中國銀行業以抓住國有銀行和農信社改革,帶動其他金融機構改革的“抓兩頭,帶中間”的改革思路,銳意改革,在推動四大國有銀行先後重組上市之外,還大力推動了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並放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金融機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