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張亞中:馬英九面對歷史定位的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2-03-04 00:21:55  


勝選連任之後,馬英九將如何面對歷史定位?
  中評社香港3月4日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在《中國評論》月刊二月號發表專文《馬英九面對歷史定位的選擇》。作者就“蔡英文為何會輸了選舉”、“馬英九為何贏得辛苦”、“馬英九在第二任期的選擇與挑戰”等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馬英九“在第二個任期內能夠勇敢的承擔,為兩岸創造歷史定位,促成兩岸進入‘後九二共識’,讓兩岸的和平發展得以鞏固與強化。”認為“這是他的機會,也是他的選擇。四年後歷史也會給他做出正確的評價。”文章內容如下:

  台灣大選的三個考量因素

  我們恭禧馬英九“總統”繼續連任。也為選舉能夠順利進行、平安落幕感到高興,這是台灣民主的再一次的成功,也是華人社會的驕傲。

  台灣的大選,選民在投票時有三個重要的考量。第一、是否滿意於現有政府的對內治理能力,即政府是否能夠為人民創造財富,分配是否正義公平;第二、是否滿意於政府對外的治理能力,即政府能否為人民創造一個和平與安全的環境,進而在國際社會得到尊重與尊嚴;第三則是一個心理認知上的主觀因素,即他們與參選者或政黨是否有著同樣的歸屬感。如果屬性認同強烈,他們會忽視政府的對外或對內治理能力,而主觀地給予自己神聖的一票。這樣的選民,往往被視為是屬於基本盤的選民。

  對於一般成熟的“民主國家”而言,上述第一點有關政府的對內治理能力是人民選擇的重要標準,但是對於一些有高度分歧化的社會而言,第三點有關屬性認同則扮演重要的角色。有的社會是地域性的認同差異,例如韓國,有的社會則是族群或對國家前途的立場差異。很不幸的,在台灣,似乎這兩種屬性的差異顯得格外明顯。這也使得台灣的選舉在公共政策討論時,往往無法擺脫“族群”或“台灣前途”的意識形態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