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開盛:讓權力重建道德 找錯了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2-03-23 12:00:11  


 
  道德管的是人心,而政府管的是人的行為。如果人心也由政府來管,則必然會出現事實上的政教合一現象,與現代的憲政理念背道而馳。所謂憲政,其目的其實就是限制政府權力。限定政治家與政府權力的憲政之所以必要,從根本上是因為現代社會有許多事務如由政府去做,一定會出現資源配置低效、扭曲公民需求等現象,最好是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

  所以,成熟的現代國家設計,都有政府為第一部門、市場為第二部門、公民社會為第三部門之說,三者之間互有分工,各守其位,這樣社會才能運轉正常。由於政府功能的限度,即使政治家出於好心、並無私念,其權力擴張也必然會帶來極大的社會惡果。中國人曾經經歷過“人民公社”、“大躍進”,其強國富民的初衷或許是美好的,卻事與願違,這是那些事事欲求助於政府、寄希望於政府的人不應該忘記的。

  權力有一個特征,即自我強化與膨脹,如不加以限制,它就會利用手中的國家機器侵奪本屬於市場和社會領域範疇的事情,從而打亂社會分工。為了維持社會的合理分工,就必須限制權力。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為基礎性的權力分離必須做到,那就是必須實現政教分離,將世俗的政治權力與精神領域的權力分離,也就是把管人心的權力與管人行的權力分離。從人心即精神領域來看,樹立一定的道德標准和信仰底綫是必要的,否則社會無法凝聚,這也是人類社會之所以異於動物世界的一個重要標准。但是,一旦精神權力與世俗權力合一,就造成一個真正的極權社會,社會的自治、公民的自由甚至隱私都蕩然無存。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政府不能做,個人好像也無力,那麼如何提高民族的道德素質,走出道德危機?我以為,還是要允許社會、個人在精神文化領域的自由探索。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道德的維系,其實常在於某種宗教、某種信仰、某些精神上的先驅以及精神作品的支撐。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宗教、信仰去自由選擇,有一大批思考者與實踐者自由地創造出優秀的精神作品,我想,我們民族的道德水平會在多樣化的探索中趨於一致,會在反思與振蕩中不斷提高。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