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外資撤離的市場洗牌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2-08-16 08:35:21  


 
  文章稱,應當承認,金融危機之後,發達經濟體對於昔日“去製造業”戰略的檢討和修正確已成了刺激外資企業從中國啟動回程腳步的力量。如在奧巴馬政府力推的“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歸”戰略的牽引下,卡特彼勒和福特等製造業巨頭率先響應,而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分析預測,運輸產品、計算機及電子產品等多個行業的製造業都將回歸美國,涉及產值約占美國從中國進口額的30%。儘管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生產成本並不比中國低,但其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生態以及極度活躍的金融杠杆力量和較高的勞動產出率卻是中國所無法比擬的。不過,這種回歸式撤離,不足為憂。至少在目前,為迎合國內增加就業的需要,部分外資企業撤離的還只是產業鏈條中的低端環節,其研發中心和採購職能部門依然留在中國,外企這種產業內部資源再配置行為,無疑有利於中國外資整體結構和布局的優化,也切合管理層提升外資質量和層級的戰略思路。

  當然,隨著“人口紅利”的漸次結束以及土地等要素資源價格的上漲,相對於越南、印度等亞洲國家,中國的比較成本優勢日漸式微,必然引致部分外資企業將資源配置到具有更大利潤外溢空間的國家和地區。對此,同樣不足為怪。目前,從中國遷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外資全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這類企業的梯度轉移即向用工成本低、稅收優惠和環境標準寬鬆的地方遷移是必然規律,我們完全沒有必要靠進一步犧牲勞動力、土地資源和環境要素來挽留唯利是圖的國外資本。

  文章指出,值得明確的是,按照產業轉移理論,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一般遵循先製造業後服務業,再研發中心的遞進過程,轉移周期一般在20年左右。可以說,外企進入中國的第一階段已經過去,並已邁入第二階段。對此,中國政府可以鼓勵各類外資以參股、併購等多種方式參與中國企業的兼並重組,鼓勵外資開展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同時鼓勵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及其研發機構合作申請中國國家科技開發項目,能力建設項目;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採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在產業供給上,中國政府可為外資投向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環保產業提供充分的空間和政策優惠。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開放能源、金融和電信等國有化領域,在肢解壟斷的同時為外資創造新的投資市場。如果這些政策到位,中國將進入新一輪外資進入周期,而從中獲取的FDI收益無疑要比引進製造類和勞動密集型外資企業要大得多。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