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黃彬華:還是要算二戰的舊賬

http://www.CRNTT.com   2012-09-17 10:03:27  


  中評社北京9月17日訊/“釣魚島問題白熱化,如果中日兩個大國‘擦槍走火’,沒有人懷疑中日不會兵戎相見。但就釣魚島展開‘島嶼爭奪戰’的可能性則微乎其微,原因是釣魚島範圍太小,又靠近日本和美國軍事牢固控制的沖繩,戰略位置顯然不利中國。何況,武力爭奪不是中國的目的,惟有採用日美擔憂的方式,利用二戰懸而未解的問題,動員區域同仇敵愾的精神,共同迫使日本懸崖勒馬,這才是給予日本當頭棒喝,實現亞洲持久和平的最有效辦法。”新加坡資深報人黃彬華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還是要算二戰的舊賬”如是說,詳論如下:

  日本野田內閣決定將釣魚島(日本稱“尖閣列島”)“國有化”,接著又跟所謂“島主”正式簽署釣魚島“買賣合同”,釣魚島的主權之爭從此正式升級為中日兩國政府的公開對抗、實力的對決。

  有人用了“九一一釣魚島事變”這一新詞。事情也許尚未演變到如此嚴重的地步,但在中日關係史上,過去確實有著太多開始只是偶發的事件,後來卻發展成為人們熟知的“歷史性事件”的,例如“七七盧溝橋”、“九一八”、“一二八”、“八一三”等等,全都是不祥的紀錄。現代日本帝國的發跡,是從吞並朝鮮半島、琉球王國開始的,覬覦釣魚島也是一個篇章,我們就是祈禱歷史千萬不要重演。

  釣魚島從“無人荒島”、家族產業,演變成為日本右翼“籌款購島”,到出動政府“收歸國有”,雖是雙簧也是鬧劇,卻跟日本已故歷史學家井上清描繪的“尖閣列島歷史真相”毫無差別,誰說歷史不會重演呢?中國政府奉勸日本“懸崖勒馬”;有人則預測“中日必有一戰”,這些都是不祥的預兆。套用一句口頭禪來描述,是“潘朵拉盒子”已被打破,不僅中日建交的目標已經模糊,連兩國和平相處的穩定基礎也被拉倒,昔日建構的中日友好關係已經不複存在。

中日友好關係不複存在

  日本玩火的結果,一是雙方再也沒有“中日友好”的幻想了;二是再次考驗日本“脫亞入歐”國策是否仍然有效,包括《美日安保條約》的利用;三是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以為其療傷期已過,從擴軍、修憲、精神重建之後,又可以東山再起了。

  但是,即使日本人全忘記了歷史,包括戰爭經驗者世代的消逝,無歷史教育世代的成長,但亞洲鄰國依然還在監視著日本,世界和平力量也沒有忘記反法西斯的經驗,百年來已將日本徹底洗腦的“脫亞入歐”思維,最終將成為使日本既入不了“歐”又回不了“亞”的最大障礙。

  也有人懷疑,中日都不會“愚蠢”到要為釣魚島這堆渺無人跡的“荒島”兵戎相見。釣魚島,加上其附屬12個島嶼,總面積不過是6.5平方公里左右,其中最大的釣魚島,也只有4.3平方公里,只有岩石,沒有水源,因此無人長期居住。

  中國說,“釣魚島為中國固有領土”,即使撇開現代的大陸架和國際海洋法理論,早在明朝初期,即14世紀開始,它已經屬於中國海防管轄的範圍,行政上隸屬於福建省,清朝以後則改屬台灣。

  日本也稱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理由是日本占領它時是“無主地”。根據“先占先得”原理,日本顯然是“強詞奪理”。根據日本井上清教授早年的研究,日本是相隔幾百年之後才“發現”它為無主之地。

  實際上,是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之後,它便徹底仿效西方實行帝國主義擴張政策,包括,一、吞並無武裝的“琉球王國”(即現在的“沖繩縣”);二、對中國清廷發動“甲午戰爭”(1895年),強迫滿清簽署《馬關條約》,從此攫取台灣和朝鮮半島,而日本也就逐步開展其鯨吞亞洲大陸的侵略政策。

  日本早就有竊占釣魚島的意圖,但它既非琉球王國一部分,而且也清楚它是中國邊防島嶼,因此製造了“無主地”名義將它占有,再串通移民琉球的日本商人古賀,將它改名“尖閣列島”,最後又以租借名義實質占領。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釣魚島本應作為台灣附屬島嶼歸還中國,但美國利用托管沖繩的權力將釣魚島劃入沖繩,後來又在歸還沖繩時將它“私相授受”交給日本,複雜的“釣魚島問題”就此產生。

  釣魚島問題白熱化,如果中日兩個大國“擦槍走火”,沒有人懷疑中日不會兵戎相見。但就釣魚島展開“島嶼爭奪戰”的可能性則微乎其微,原因是釣魚島範圍太小,又靠近日本和美國軍事牢固控制的沖繩,戰略位置顯然不利中國。何況,武力爭奪不是中國的目的,惟有採用日美擔憂的方式,利用二戰懸而未解的問題,動員區域同仇敵愾的精神,共同迫使日本懸崖勒馬,這才是給予日本當頭棒喝,實現亞洲持久和平的最有效辦法。

  中日之爭,一、不只是單純釣魚島或尖閣列島歸屬之爭;二、也不只是一批島嶼或海域利權之爭;三、更重要的是,既然日本是要為歷史翻案,就必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才能杜絕後患,反守為攻。四、日本的野心既是要奪取釣魚島和附近海域的主權,還要以釣魚島為中心擁有12海裡的領海、200至350海裡的經濟專屬區,更要以此為根據,摧毀中國擁有整個東海大陸架的理論立足點。五、日本一旦獲得分享東海大陸架的權力,接著便可得寸進尺,名正言順要求在東海劃一條“中間線”,要求分享東海海面和海底資源,最終將可迫使中國成為一個沒有海洋出口的“內陸國家”。

  過去和現在,日本都在處心積慮經營其“尖閣列島”,近年更利用太平洋一個平日若隱若現的礁石“沖之鳥”,將它人工擴大和強化,無中生有要“變礁為島”,目的同樣是要製造領海、擴大經濟專屬區,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海洋大國”。日本人的奮鬥精神確實令人佩服,但其不擇手段的行為則令人心寒。

  釣魚島之爭,既是從二戰後的處理不當開始,就是美國的不履行《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決議,而日本又總是心不甘情不願負起戰爭罪責,加上心存不軌的行為,遂使它一直無法與亞洲鄰國友好相處。而有關國家除非選擇要以戰爭來決勝負,不然就應該即刻回去問題的“原點”,從根源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