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倒逼下的轉型抉擇

http://www.CRNTT.com   2013-01-27 09:59:33  


從長遠來看,要成功實現經濟轉型首先要政府轉型。
  中評社北京1月27日訊/歲末年初,回顧2012並展望2013年的中國經濟政策,可以用一句話概括:2012年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年,而2013年將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希望年。

  經濟轉型從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至今已17年,轉型口號雖年年提、年年喊,但實際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必須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促發展不能自拉自唱,要讓群眾受惠”,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副總理最近的系列講話,終於讓人們看到了轉型的決心和希望。

  《中國企業家》發表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曉、經濟學博士陳金保文章分析,為什麼轉型這麼難?2013年,我們對經濟轉型又能期待些什麼?

  倒逼下的轉型抉擇

  文章稱,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借助資金和技術的引進,依靠世界經濟全球化下的比較優勢和後發國家優勢,採取以低成本為主的競爭策略,在經濟領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偉大成就。

  從增長原動力看,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增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為第一階段,增長的動力主要來源於對外開放和解除經濟管制等制度大變革帶來的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突出表現為民營經濟的興起和外資的湧入;90年代至2008年為第二階段,經濟增長受益於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出口拉動,以及基於出口需求基礎上的資本形成,突出表現為農民工進城和工業化推進;2008年以後為第三階段,改革紅利和人口紅利逐漸弱化,企業生產成本快速上升。中國出口型製造業遭遇發展困境,一面要與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國家競爭,另一面要與歐美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競爭。由此,中國出口占全球份額再也難以繼續大幅度提升,經濟增長的原動力被倒逼轉向內需和產業升級。

  在第三階段,如果中國繼續依賴過高的投資增速,由於投資形成的產能增長缺乏有效的需求支撐,加之中國投融資體系改革滯後,過多的信貸資源就會流向低效率的地方政府與國營企業。過重的“政府主導”色彩導致的“國進民退”和產能過剩在加重財政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同時,還會進一步抑制民間經濟的內生創新活力,搞不好中國就很容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在這個階段,中國需要向占據更高價值鏈地位的出口大國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國挑戰,競爭優勢更多地不能再依賴低成本勞動力和簡單規模擴張,而是要更多依賴科技水平與創新速度的提升。在此情形下,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就成了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形勢倒逼下的無奈而又必須的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