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變人口紅利為人力資本紅利

http://www.CRNTT.com   2013-02-01 08:55:36  


 
  第二,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力資本紅利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推進城鎮化的根本途徑。

  人口快速老齡化和社會撫養系數的提高是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挑戰。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短期內難以直接通過提高生育率來解決。因為從人口出生到成為具有生產性的勞動力,還需要15-20年的時間。但生育率提高對長期性的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供給問題是必要的政策選擇。因此,應對老齡化的根本解決辦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單位勞動者能夠創造出更大的社會財富,從而提高老年福利,提高教育和公共服務支出,並能夠增加財富的積累,增加經濟再生產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必然要發揮受教育和有技能的勞動者的作用,發揮人力資本的作用。

  類似問題也表現在城鎮化過程中,城鎮化初期,可通過大規模的低成本勞動力進入城鎮務工、經商來推動城鎮化和經濟增長,並在此過程中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但當前,農村剩餘勞動力已經基本所剩無幾,無法提供足夠的非農勞動力支持城鎮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民工荒”。同時,城鎮部門過度依賴簡單勞動力的粗放型經濟模式,生產率水平較低,也難以提供足夠的就業需求,限制了城鎮化進程。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需要過渡到依靠人力資本驅動。通過加強對農民工人力資本投資和市民化,推動城鎮部門產業的生產率提升,創造就業需求;並通過城鎮對農村的技術支持和社會服務支持提高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村部門的剩餘勞動力並繼續推動城鎮化。

  因此,中國城鎮化的未來,需要以農民工人力資本投資為核心抓手,帶動城市部門和農村部門的生產率進步。

  第三,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力資本紅利有利於實現經濟生產性和社會福利性的有機統一。

  人口紅利本身具有經濟的生產性,但人口紅利卻未必一定會帶來社會福利。改革開放以來的人口紅利創造出了巨大財富,但這些紅利和財富的生產和分配過程是分離的。因此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經濟財富迅速提高,但並沒有實現社會福利的充分進步。這就形成了經濟社會的不平衡。例如大量流動人口推動了城市化和城市經濟的迅速成長,創造了GDP和公共財政,但他們卻沒有得到必要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因此,應提倡將人口紅利所帶來的財富增長,回報於人口結構變動本身,避免由於缺乏對於人口紅利的妥善使用帶來的人口結構上的負債。

  人力資本本身是社會福利的結果。通過教育培訓、社會保障、健康促進、體育文化等等公共投資和社會建設,以及通過個人和家庭的人力資本投資,可以實現人力資本的積累。另一個方面,人力資本也具有生產性,通過社會福利投資提高教育和健康素質,成為一種人化的資本,構成推動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例如,在本次經濟危機中,德國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這不僅是因為德國製造具有高質量的生產優勢,也在於德國強大的工會體系和良好的教育培訓體系,為德國企業在經濟危機過程中提升勞動者技能,推動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正是因為人力資本具有生產性和福利性的結合,從而在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之間形成了統一和平衡。這樣的協調為持續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人的發展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文章強調,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迫切需要進行調整升級。強調人口紅利轉變為人口資本紅利,這不僅是人口結構變動的必然結果,也有利於形成更加統一的經濟社會關係,有利於使經濟的增長和社會進步形成相互促進的統一有機體,從而通過人力資本作用的發揮來推動經濟,並通過社會建設來促進人力資本的形成。在這種統一有機的過程中,有利於推動經濟社會的協調進步。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