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張亞中:《中國評論》為兩岸關係掛燈搭橋

http://www.CRNTT.com   2013-03-08 00:42:55  


 
  中評社是兩岸關係的報道者、評論者、見證者

  2003年,我從南華大學轉至台灣大學任教,在此期間,已經就“兩岸統合論”形成了整體的結構性論述,但是由於陳水扁日後在2002年又提出“一邊一國”等主張,使得“統合論”的討論曇花一現,並沒有再在兩岸形成討論的焦點。2004年陳水扁再次執政,先是兩顆子彈的疑雲,後來又有其家庭貪腐事跡的曝光,面臨這些壓力,陳水扁以激進方式來鞏固其政權。我與一些朋友也暫時放下了“統合論”的思想傳播工作,開始在現實政治的場域,用社會運動方式嘗試守住一些基本立場,以避免兩岸關係走到無法回頭的地步。

  陳水扁從2004到2008年期間,在與兩岸有關的政策上有三大政治動作。分別是2004-2005年的“6108億軍購”、2005年的“修憲”、2007年的“入聯公投”。這三項政策中,在野的國民黨對於“軍購案”是原則不反對,但是技術性不支持,對於“修憲”則是完全贊同,對於“入聯公投”也提出“返聯公投”以為因應。整體來說,國民黨並沒有在陳水扁第二任期提出任何本質不同的政治見解。

  當說過的話已成為文字時,走過的路也就留下了足跡,當代媒體的功能已經不僅是報道,它還可以幫忙民眾喚起記憶。自從2005年中評社成立,有了網路以後,它不再受文字篇幅的限制,滾動式的新聞報道讓讀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最新的動態,所有報道所累積而成的資料庫讓使用者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就像台灣的頻繁選舉可以檢驗出每位政治人物的政治主張與立場是否一致一樣,中評社的密集報道也讓讀者可以輕易了解每一篇文章的作者,每一次新聞報道的主角,他們真正的想法是甚麼,他們的改變又是甚麼。

  做為一位政治觀察者,很高興看到有中評社這樣的媒體,它讓我們在回顧歷史事件時多了一份真實的證據,也可以證明誰走的道路才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我嘗試在中評網的“中評搜尋”中鍵入自己的名字,看看我與中評網是何時結的緣。在中評網的現有資料庫中,第一則出現有關我們活動的新聞是2005年5月13日,那一則新聞報道的標題是:“馬英九:公投入憲是阻止台獨的更好辦法”。新聞的內容是這樣寫的:“馬英九上午在國民黨中央召開記者會說明國民黨修憲主張,並澄清公投入憲絕非法理台獨。質疑公投入憲就是法理台獨的民主行動聯盟召集人張亞中到場要求和馬英九辯論,不過,馬英九並未回應。…馬英九說,國民黨推動的公投入憲等修憲案,不但使制憲、正名更困難,更不可能走向台獨”。

  馬英九認為公投入憲會使得未來要台獨會變得更困難的說法,或許在法律的程序上說得過去,但是從日後的發展來看,民進黨推動的是“分離史觀”,他們暫時跳過憲法,從歷史教科書中去建構未來有助於分離的異化認同基礎。馬英九認為,由於公投入憲,法理台獨已經不可能,但是他似乎並不能夠理解,由於2005年的修憲,“法理台獨”的因子已經入憲,“法理獨台”已經成為事實了。從這一則報道也可以了解,為何馬英九及國民黨並沒有反對2007年的“入聯公投”,反而提出了“返聯公投”的主張。

  很慶幸,由於有了中評網的傳播,我們反“修憲”、反“入聯公投”、反“返聯公投”的活動、立場與原由,能夠充分地讓所有華人世界清楚地認識。這些年來,我們看到民主化後的台灣,有的人像變色龍一樣地不斷尋找他們的機遇,有的人卻是始終不移地堅定自己的信仰。中評網不僅紀錄了政治人物的變與不變,更適時地站在其信守的立場做出評論,在報道與評論的過程中,也清楚地呈現了兩岸關係歷史轉折的軌跡,中評社不僅是紀錄者、評論者,也是見證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