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發泡餐具解禁:450萬“買”污染豁免權?

http://www.CRNTT.com   2013-04-02 11:00:27  


 
  ■ “商業說客”有一定合理性

  普遍意義上,有利潤衝突就有“說客”,關鍵是博弈是否是透明不管是律師事務所還是中塑協,其實都做了同一件事情,就是代表一個利益團體去進行“商業游說”,這樣的情況在美英法德日等國都非常常見。而在我國,以前也有媒體關注並報道過這個領域。像是民辦教育家希望民辦學校能和公辦的有一樣的待遇、民營快遞企業針對《郵政法》修訂的游說,房地產企業聯合會想辦法對房地產調控政策施加影響等等。

  應該說,不管古今中外,只要有不同的利益團體,就會有博弈,而各種團體就希望通過游說而取得對自己有利的公共政策。這“450萬”的不同在於第一次把游說的商業利益鏈條擺在了明面上,或者說曝光在了聚焦燈下。之所以許多人都在懷疑“450萬”是不是用來做賄賂等不法勾當,就是因為“權錢交易”的潛規則實在見得太多。而在美國等地,游說合法,但強調透明,游說團體要登記,使用資金也要登記。儘管就算有許多法律管理,還是有出問題的時候,但是,既然“游說”很難避免,台面上的游說自然要比暗地裡的強。某種程度上,律師事務所這樣懂法的機構的加入,可能也更有助於游說走上台面、透明化。

  特殊意義上,若在透明的前提下,游說有助於政策糾偏,防止“拍腦門”政策

  在發泡餐具被“禁”之前,白色污染問題一度觸目驚心。1998年的那場洪災許多人至今記憶猶新。據媒體報道,長江江面白色漂浮物最厚處達1.5米,甚至擁堵了葛洲壩發電機組。這一幕也被前來視察的中央領導看到,十分震驚,這也變成了“發泡餐具禁令”的最大導火索。

  不過,在回顧禁令出台背景時,許多專家都認為過於倉促。代理“解禁”的律師事務所就認為在法律程序上有問題。當時不少新建了生產線的企業更是叫苦不迭——如果守法,因為政策不能生產,他們的損失得不到賠償。這其中不乏一些剛剛“招商引資”進來的外資企業。更為吊詭的是,由於價格便宜而需求巨大,十多年來,“發泡餐盒”禁而不止,企業紛紛轉入地下生產,許多使用劣質材料生產餐具,監管卻無力。而這樣的地下產業鏈,也為一些人提供了“收取保護費”的牟利條件。

  很早以前就有媒體將中國的“商業游說”分為“外資”、“民企”和“國企”三類。這里面這里最為“憋屈”的就是民企,跨國公司財大氣粗,游說經驗也足,還可以通過本國政界要員來“外交”施壓;國企有很強的話語權,不用贅述;民企則缺乏直接有力的溝通渠道,多數就只能通過自己的行業協會進行游說。

  因此,不難看出,中塑協也好,律師事務所也好,他們替企業“出頭游說”還有一定獨特的國情和“合理性”,也對公共政策制定時一些”拍腦袋”的情況進行了修正。可是,問題不止這些。

  ■ 問題是博弈有多方,普通大眾的利益誰又來發聲

  發泡餐具其實是個非常複雜並關係廣大民眾利益的公共政策問題

  使用太過普及

  儘管轉入地下,發泡餐具還是中國最常用的一次性餐具,有數據指70%的一次性餐具都是發泡餐具,而中國每年要消耗掉上百億只。而你就算不用它,也多半要看到這樣的白色污染。當然,這一切取決於它夠便宜,裝東西也比較保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