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體制成因看中國式政府債務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3-08-01 08:41:30  


  中評社北京8月1日訊/繼金融部門“去杠杆化”之後,政府部門“去杠杆化”的進程也開始加速。審計署日前宣布將從下月起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審計政府性債務。這是去年底銀監會下發《關於加強2013年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之後清查中國債務風險的又一重大舉措。

  上海證券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茉楠文章表示,近一段時期以來,中國政府債務問題一直是海內外輿論焦點中的焦點。中國政府的債務規模到底有多大也有諸多版本在坊間流傳。儘管從財政赤字和債務比率上看,中國還遠未達到國際警戒線標準,但政府債務增速已令財政和債務風險急增。更值得警惕的是,與歐美發達經濟體不同,中國政府債務形成機制與中國式的財政分權體制有著更為密切的內在邏輯,可以說,是“不徹底的財政分權+預算軟約束+地方政府惡性競爭+隱性債務擔保”形成了中國式政府債務的風險模式。

  政府財政管理體制是處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以及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的一項基本制度。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財政體制沿革歷程,其核心問題始終是明確各級政府之間的支出責任和收入劃分。30 多年間,中國地方財政收支經歷了由“盈餘剪刀”向“赤字剪刀”的轉變。特別是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清晰地界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稅基和稅收分成比例, 影響深遠。自那時以來,中國地方財政收入占比從78%穩步下降到了52.1%的水平,而地方財政支出從72%上升到了84.8%,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倒掛”現象比較嚴重,使得地方財政收支矛盾變得越來越尖銳起來,預算壓力空前擴大。

  文章認為,縱向財政的失衡,會產生公共池資源和預算的軟約束問題。從預算角度來看,中國的分稅制在實施中並未取消預算外資金,當稅收收入增長難以彌補大量支出的壓力時,面對財政赤字,各級地方政府便不能不盡可能地通過擴張預算外收入和體制外收入來增加可支配財力。特別是在“GDP增長錦標賽”與經濟規模的過度競爭背景下,地方政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尋找其他財源,於是,“土地財政”成了這些年來各地方財政的普遍模式。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