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習馬會”明年登場不是不可能

http://www.CRNTT.com   2013-10-18 09:14:44  


 
  馬英九就任總統以後,各方在2005年“胡連會”的歷史高度上,都關注他能否以國民黨主席的身份訪問大陸並與胡錦濤會面,或親自出席APEC的國際場合。然而,馬在第一個總統任期內顧及連任壓力,一再宣示“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則立場,既希望與對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卻又對任何政治談判裹足不前,看在北京眼里形同“隱形台獨”(或稱“B型台獨”,相對於民進黨的顯性或A型台獨而言)。

  另一方面,為了善意回應大陸通過《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台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台輸送經濟利益、藉此展開政治對話的壓力,以及安撫泛藍支持者,馬英九以“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並禁止台灣官員沿用民進黨執政時期稱大陸為“中國”,來回應對岸對“一中”原則的堅持。但就算中共當時就邀馬訪陸,他也不會答應以“中華民國總統”以外的身份訪問大陸,唯恐被泛綠陣營抨擊“自我矮化”,損害台灣主權獨立地位。然而,這樣一來又引起北京對於“兩個中國”的疑慮,馬英九“登陸”應採用什麼“適當身份”,成為兩岸官方進一步互動的僵局。

  依靠和緩穩健的兩岸政策,馬英九去年擊敗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的挑戰連任後,宣示要拼自己的歷史地位,並通過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當面向胡錦濤提出“一個中國兩個地區”的兩岸定位,期待大陸釋放更多政治善意。儘管這讓泛綠陣營更加振振有詞指控他“傾中賣台”,但他堅稱符合1991年國民黨政府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不再視中共為“叛亂集團”,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規定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固有疆域”的立場。因此,現階段可在“相互不承認主權前提下,相互不否認治權”。馬堅信只有兩岸外交休兵、消除敵意、增加互信,才能換取北京釋放國際空間讓台北參與,即以“活路外交”替代陳水扁的“烽火外交”,換取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出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