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等收入陷阱”的產生與跨越

http://www.CRNTT.com   2013-11-02 09:52:32  


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實際上是社會經濟完成從工業化社會向後工業化社會的轉型准備期。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訊/歷史規律表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階段升級是發展中的困難階段。困難的絕對性在於必須依靠自有力量同步完成產業結構、人力資源、社會制度等三個要素全面升級,相對性則在於農業到工業階段升級借助了發達國的轉型紅利,使人誤認為後工業化社會也可快速降臨。真正的挑戰是新興經濟體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只能靠自己。

  工業化進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快速增長機會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周小兵文章表示,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4000美元,進入世界銀行所稱中等收入國家之列。由於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此發展階段長期徘徊而未進入高收入國家之列,因而這一階段被稱為“中等收入陷阱”,其實質是指以收入水平表示的特定發展階段積聚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若無法有效克服,就將導致經濟增長停滯甚至倒退。實際上,在低收入和高收入的特定階段都有可能發生類似的增長停滯,只是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轉進階段所遇到的問題更為繁複,目前涉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重要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足以改變世界力量格局,因此“中等收入陷阱”問題越發受到關注。

  由於世界銀行界定的中等收入與高收入之間的收入分界指標接近工業化高峰期向工業化後期的轉折點,因而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實際上是社會經濟完成從工業化社會向後工業化社會(或稱服務社會、信息社會等)的轉型準備期。從這一角度看,工業化的基本進程與其變化決定了社會經濟的轉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工業化進程發生重大變化,主要的先行工業化國家在戰後基本上同步向後工業化社會演進,與之相伴的是它們的工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大致從20世紀60年代起的10餘年間先後出現相對下降,同時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製造業部門或生產過程向外轉移,相應騰出了部分國內市場並以進口相關產品滿足需求。而戰後相對穩定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使跨區域的產業轉移、中低技術的商品化和向外擴散成為可能。

  戰後世界工業化進程的這一重大變化,給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提供了加速發展的機會。一方面,降低了發展中國家進入工業化階段的技術和資本門檻,使其能以較低的成本從外部獲得技術與資本品,節約了自己研發的時間與成本,這也是所謂“後發優勢”的真正來源。另一方面,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市場,發展中國家得到的這些轉移產業是尋求低成本生產的中低技術產業,其產品的競爭優勢靠的是低勞動成本或規模化生產所具有的低相對成本,從而實現了持續的高速增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