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改革當前中國住房供應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14-08-01 08:52:28  


  中評社北京8月1日訊/當前中國房地產發展模式存在諸多亂象,其背後的根本原因是,房地產市場過多承載城市發展融資功能。這種房地產市場發展模式,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潛在危害,而且注定是不可持續的。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們需要以嶄新的思路來發展房地產,根本著眼點是要從改革住房供應體系入手,解決好住房問題。一個基本思路是,回歸住房的基本生活屬性,在保障房和商品房之間提供一個中間道路——社會住房,即可以終身自住但缺乏投資功能的自住型商品住房。

  “以房融資”模式不可持續

  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上海財經大學不動產研究所陳傑文章文章認為,當前中國房地產發展模式,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都帶來諸多陷阱和危害。

  在經濟增長層面的最大問題是,城市經濟建立在泡沫化的房地產市場上,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系統風險都被放大了。這導致城市運營成本過高,缺乏發展後勁,中堅技術人才容易流失,製造業和實體經濟難以立足,容易出現產業空心化。靠地方政府財政補貼和城市硬件環境吸引力所集聚的產業,在發展中過度依靠政府注資扶持和通過基礎設施優勢來節約製造與物流成本,但依靠創新驅動的活力卻受到了抑制,難以實現地方經濟的產業升級轉型。

  當前中國房地產發展模式在社會發展層面的最大問題是,把住房這種民生必需品異化為投資品,不可避免地造成“住房權”和“財產權”的內在矛盾衝突,阻礙“人的城市化”。再加上房改遺留的歷史遺產,進一步造成貧富差距分化和財富極化,由此會激化社會矛盾衝突。

  中國房地產發展模式之所以存在這麼多問題,直接根源在於地方政府官員的晉升選撥制度和政績考核標準,基礎背景是地方政府對國有化土地的壟斷出讓,核心驅動力是中國財政稅收制度的缺陷,最終根源在中國居民的基本權利保障制度不健全、缺乏法律保障。

  當前房地產發展模式,可以概括為“以房融資”模式。客觀而言,這種模式所引導的城市經濟發展路徑中,對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有其積極作用和效果,但危害也是巨大的,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都帶來了很多副作用。這一模式需不斷地放大需求來刺激供給,不惜製造泡沫,但最終難以避免供給過剩帶來的泡沫破裂。這一模式至多適用於城鎮化擴張早期,注定是不可持續的,當前對很多城市尤其東部大城市而言,急需轉型和替代。

  重構中國房地產發展模式,需要有一系列政策配套,其中包括:改變官員晉升選撥和績效考核機制,重塑中央地方財稅體制,規範地方融資體系,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在法律框架下實施住房保障,加強住房需求調節,實現住房供應體系多元化整體重構,加強租賃市場建設,推動多元化保障性住房融資等。限於篇幅,本文重點討論房地產模式重構本身,尤其是住房供應體系的重構本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