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紀欣:切身利益將決定台灣民心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14-08-23 00:17:10  


 
          爭取民心是兩岸關係的重中之重

  35年前的《告台灣同胞書》就說“統一祖國,人人有責”、“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爭取民心,始終是兩岸關係的重中之重,也是當前和平發展及未來和平統一的關鍵條件。

  張志軍在訪台的“傾聽之旅”中,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其中包括政治人物所強調的“求同尊異”、“尊重民主、多元”,也親眼目睹抗議分子的激烈抗爭。當然,任何人都不可能靠短短幾天的觀察體驗,全面瞭解“真實的台灣”,台灣政治人物發言又有選票考量,未必能代表大多數民眾的心聲。

  台灣人的“拒統”,從早年的“反共”,到“不願認窮親戚”,再演變到當前的“主權”、“民主”及“國際空間”,有其社經背景,並深受外部勢力影響。因此,要深入瞭解、有效化解台灣人的心結,就必須加強研究台灣史、台灣各階段的社會力分析,以及國際局勢演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並以智慧及毅力尋求化解之道。

  個人以為,台灣朝野近年來打的“民主牌”特別值得重視。這不僅是因為自從兩岸政經實力消長後,“民主牌”已成為台灣“拒統”的頭號理由,也因為近兩年港台兩地分離主義者顯然已沆瀣一氣,又受到外國“反中”勢力的支持及支援。對此,個人以為可用下述幾點加以澄清:

  一、民主的真諦在於尊重不同的思想與生活方式。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依據自己國情及需要所選擇的政治體制,都應該受到尊重。歐美國家對於採行不同政治制度,或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任意指摘,甚至藉此干涉他國內政,到處搞“顏色革命”,才是反民主。

  二、不是只有西方資本主義的普選制度才是民主,移植西方民主制度發生社會動盪的國家不在少數,顯示政治體制不能照抄。而且,大陸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幾十年來的實踐也證明,大陸兼具協商及選舉的民主方式符合大陸的現況,有利於大陸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三、大陸早在1980年代初就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兩岸在統一後可維持各自現有的社會制度及生活方式,互相尊重,互不干涉,這是大陸對台政策的ABC,但當張志軍6月27日在高雄提到“尊重台灣選擇的制度”,綠營人士居然視為新鮮,甚至自誇是他們逼迫張志軍講出此話,顯示台灣人對“一國兩制”完全無知。也因此,儘管兩岸關係目前仍處於和平發展期,但加強正確宣導“一國兩制”有其必要及迫切性。

  四、台灣人經常批評香港未全面普選、不民主,卻不願瞭解1980年代草擬香港基本法的時代背景,以及香港人在1997年回歸前的政治處境。何況,“兩制”指的是兩岸統一後,台灣繼續施行資本主義,與大陸施行的社會主義是兩種不同制度,跟香港有何關係?台灣的政黨政治、普選制度既是現行制度的一部分,又何需擔心不能繼續?再說,兩岸在統一後將施行的“兩制”,除確定將在“一國”之下實行兩種不同的制度,其他一切內涵均須由兩岸雙方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來決定。

  綜言之,兩岸關係歷經六年的和平發展期,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展,不過,認真檢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即知,當前兩岸關係充滿了挑戰與困難,我們必須克難前行,隨時注意情勢的發展,並設法破解所有不利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