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民幣國際化的時間之窗

http://www.CRNTT.com   2014-08-23 12:08:50  


對於人民幣而言,“去美元化”的過程就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
  中評社北京8月23日訊/隨著美歐對俄金融制裁力度加大,以及美俄對峙升級,俄羅斯宣布將致力於在全球範圍以盧布來出售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氣而放棄美元。全球“去美元化”進程正在加速。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認為,俄羅斯的“去美元化”,不僅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更有經濟和金融上的反制意圖。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數據,俄羅斯前五大商品出口市場中沒有美國,對美出口占比還不到3%。但俄羅斯出口商品中燃料、農產品以及礦產品占到四分之三,通常這些仍以美元計價。所以,雖然美俄經貿聯繫並不緊密,但俄羅斯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制於“石油美元”,因此,逐步“去美元化”,是俄羅斯近幾年的重要戰略舉措。

  文章分析,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很多時候被稱為“美元世紀”,因為當今全球市場體系的許多規則和制度的制定都與作為一種世界貨幣的美元及其霸權體系密切相關。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工將世界主要經濟體分裂成三類:以美國、歐盟和日本為代表的資本和消費型國家,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生產型國家,以中東、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資源型國家,也有人將這三類國家形象地比喻成“知識生產的頭腦國家、物質生產的軀幹國家、資源供應的手腳國家”。這三類國家剛好構成了全球經濟失衡的三極,後兩類國家靠輸出廉價商品、勞務和資源,創造了大量的“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形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的三角關係,將全球供需和分工體系維繫在美元體系上。全球化的“盈餘”分配結果因此變得更為懸殊。

  從“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回流來看,大多數商品出口國和資源出口國剩餘的美元需要尋找投資渠道,又因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發達的資本市場,“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遂又以回流方式變成了美國的銀行存款以及股票、國債等證券資產,填補了美國的貿易與財政赤字,支撐著美國的經濟。就這樣,美國以其特殊的經濟金融地位,維持著“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環流,並長期呈現消費膨脹、外貿逆差與大量吸收外資並存的局面,美國經濟亦得以在這種特殊的格局中增長。僅以“石油美元”為例,當前,全球每年原油和相關產品的貿易量約為3.4萬億美元,加上石油貨幣體系的流動性,總價值超過6.8萬億美元,約占美國GDP的45%。石油貨幣循環機制至今仍被視作維繫全球貨幣體系完整統一的重要一環,使美國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財富。

  相反,那些新興市場國家大都金融市場不發達,金融體系比較脆弱,在對外貿易中長期依賴儲備貨幣計價、結算、借貸和投資,貨幣錯配帶來的匯率和資產風險不可避免。不僅如此,在這種架構下,風險還將越來越多地由新興市場國家承擔。由於新興市場貨幣大都盯住美元,貨幣政策自主性被嚴重削弱。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不但進一步加劇資本流動風險和本幣匯率的波動性,更使各國在“美元陷阱”中越陷越深。

  2008年以來,作為美國“後花園”的拉美國家開始減少美元在貿易及各國資金存貸和市場融資中的比例,顯示了“去美元化”的傾向。近兩年,新興經濟體之間展開了日益頻繁深入的貨幣互換,中國最為活躍。2008年底至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後與24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總規模約2.6萬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今年,中國又與阿根廷續簽,與瑞士新簽了貨幣互換協議。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也導致全球市場尋找替代美元的新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特別提款權規模增長了近十倍。中國、俄羅斯等5大發展中國家牽頭成立的金磚國家銀行直接對抗美元霸權,凡此種種,都顯示出“去美元化”進程,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在加速展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