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前經濟轉型核心是新經濟擴張

http://www.CRNTT.com   2014-09-26 09:01:02  


  中評社北京9月26日訊/三季度以來,經濟政策開始淡出穩增長,由二季度的“微刺激”“穩增長”開始強調“新常態”和“促改革”。各項宏觀經濟數據超預期走弱,8月工業增加值更是滑落至6.9%。

  中國證券報發表民生證券研究院管清友、李奇霖文章表示,企業對當前經濟總需求的感知和對未來的預期是決定其產能是否擴張的重要因素。比如,當經濟總需求處於上升周期時,供不應求使得企業的盈利能力上升和庫存下降,對未來樂觀的預期導致企業紛紛舉債追加投資和擴張產能。過多的產能投產之後,供過於求的局面導致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和庫存上升,對未來預期的悲觀使得企業紛紛減少舉債和縮減產能,產能和債務危機形成,直至下一輪景氣周期的來臨。

  外需難堪大任,產能供需平衡的任務自然還得靠內需,其核心還是依賴投資。2011年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47.7%,2013年該貢獻率上升為54.4%。房地產和基建投資仍是固定資產投資的主力軍,如果房地產和基建投資頂不住終端需求,深陷過剩產能的製造業投資很難實現自我擴張。

  文章稱,2008年和2011年的房地產調整主要是受到了貨幣政策收緊或限購政策加碼等外部因素的衝擊,而今年房地產銷售和投資的下滑是高按揭利率、高房價和人口老齡化下的內生性收縮。雖然還不至於到崩盤的地步,但房地產的長周期調整已經開始。

  房地產投資主要取決於資金來源和投資意願的強弱。從前者來看,房地產銷售下滑和金融機構對開發貸規避的態度意味著開發商可獲得的資金渠道收窄;從後者看,房地產長周期調整、龐大的潛在供應規模和庫存堆積將引發開發商對後市謹慎的預期,預示著開發商的投資活動將更消極。

  文章認為,按照傳統經濟周期理論,當總需求下降,產能供過於求的局面會導致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和庫存上升,進而導致企業去杠杆和去產能,靜待下一輪景氣周期的來臨。但經歷了10年的產能擴張和經濟繁榮周期之後,即使現在總需求下降,出現產能供過於求的局面,中國也很難讓實體主動地去杠杆和去產能。

  去產能利益受損的首先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所得稅稅源來源於營業收入,而非利潤。此外,化解過剩產能將出現大量的失業人員,是政府不能承受的。當緊信用持續到對存量產能構成威脅時,穩增長會悄然而至(2012年二季度、2013年三季度、2014年二季度)。由於企業存在經濟穩增長和就業底線的預期,企業虧損並不會導致企業主動去產能。雖然主動去產能是利好整個行業,但經濟一旦企穩,總需求恢復,去產能就意味著失去了潛在的市場份額,最後博弈均衡的結果就是誰都不願意去產能。穩增長預期同樣保證了風險偏好不會出現大幅收縮,金融機構也會盡力去維繫現有產能,通過信貸展期來消化壞賬。

  外需疲軟加上房地產下行,政府維持較高的投資率就只能依靠國有部門加杠杆。無風險利率高企本質就是政府維持高投資率延緩產能出清下的無奈之舉。首先,“下游”基建類的國企,在高債務上擴大投資,先要覆蓋之前未償還的利息和本金。此外,隨著存量資本的擴張,投資的邊際產出是遞減的,也就是說用既定的增長維繫現有的產能,需要的貨幣要比以前更多。

  其次,中央宏觀調控政策轉為“托而不舉”,“下游”訂單有限導致“中上游”產能過剩的企業存貨和應收賬款周轉率不斷下降,現金變現能力下降導致這些企業不得不依靠外部融資維持經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