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的四種“新常態”

http://www.CRNTT.com   2014-10-01 09:24:18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中國與世界都進入到一個“新常態”。這個“新常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塑造新的中國與世界大格局的過程。
  中評社北京10月1日訊/當前,許多分析家認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基本點就是增長速度的逐步下降,以及債務水平的逐步調整。但這種分析並不全面。其原因在於,這種分析過多地關注宏觀經濟的表現,而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些內涵,即哪些潛在的、非常重要的經濟和社會現象將決定中國宏觀經濟的“新常態”表現。

  北京日報發表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文章分析,綜合來看,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將有四個方面的重要表現。

  表現之一:新舊增長點的拉鋸式交替

  這將是中國經濟“新常態”最明顯、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中國舊的增長點有兩個:一是出口,二是房地產。它們將會逐步地、有一定反覆地退出。其中,出口的增長將直接受到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而出現各種波動和反覆。總體上看,因為中國經濟的體量在不斷增長,而世界市場將難以支撐中國出口的持續增長,所以,出口以及貿易順差佔中國GDP的比重將不斷下降。但這個過程不是線性的,而是波動的。

  在中國城市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大致得到滿足這個大背景推動下,加之金融市場的調整使得百姓的投資回報率上漲,房地產增長也會出現波動式的下降。這些舊增長點波動式的下降,將與新增長點不斷波動式的上升,為整個宏觀經濟的增長帶來陣痛。

  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有三個。第一是長期性的、公共消費型的基礎建設投資。這些投資包括高鐵、地鐵、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空氣和水污染的治理等。第二是各種生產能力的轉型和升級,包括高污染、高能耗的產能的升級,也不可能是線性的、平穩上升的,一定會出現波動,這與資本市場融資成本的高低以及政府產業政策的調整有密切的關係。第三是居民消費。筆者按照經濟學標準重新計算了中國的居民消費,發現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自2008年已是每年上升0.7%,目前已升至47%左右。

  問題的關鍵是,舊增長點的退出是波動性的,新增長點的發力也不是平穩的,因此,未來三五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將會出現波動。這種波動與中國傳統的宏觀經濟波動不同,傳統的宏觀經濟波動更多來自於總需求的波動,包括投資需求的波動,因此政府需要經常性地“踩刹車”,通過各種政策和行政手段來應對。而在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下,宏觀經濟波動的本質是新舊增長點的交替。這種交替將不斷導致增長的內在動力不足。因此,宏觀政策在這段時間基本的主題將是穩增長,採取各種措施來為新增長點催生。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公共消費型基礎建設投資的投入。這種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講顯然需要政府來主導,這也是政府穩增長的主要發力點。

  與此相關的是,中國經濟由於國民儲蓄率高企,所以目前高達200%左右的債務/GDP比例還會提高,所謂的去杠杆率的進程短期不會來到。高儲蓄帶來的高杠杆是合理的,關鍵是結構,有政府擔保的長期債務大有必要提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