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政治中的“群眾路線”

http://www.CRNTT.com   2014-11-04 09:22:59  


 
  第三、最為嚴重的結果是,執政黨與社會嚴重脫節。中共擁有8000多萬黨員,是群眾性政黨,但脫離社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今天的中國社會如此仇官,就是執政黨和社會的脫節。群眾路線就是官員走向社會,這是一條單行道,因為群眾很難走向官員。一旦脫節,社會沒有合理合法的途徑影響官員,其訴求難以得到滿足。更為嚴重的是,一旦脫節,執政黨及其官員就會失去執政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專注於個人、家庭和小圈子的利益,必然走向腐敗。在這樣的情況下,“天怒人怨”不可避免。

西方政治也有群眾路線

  新一屆中共領導層發動了聲勢浩大的群眾路線教育運動和反腐敗運動,儘管取得了成就,仍然面臨艱巨任務,最主要的挑戰是如何避免執政黨的官僚化和去政治化。民主社會的政黨也是如此,正如米歇爾所說,“寡頭政治”是政黨生活的“鐵律”。但“鐵律”並非“宿命”。要生存和發展,任何政黨都必須找到抵制和克服“鐵律”的有效方法。對中共來說,就是群眾路線。

  西方政治中也有群眾路線,表述在民主政治實踐之中。在多黨制國家,民主政治通過周期化的政治動員,來克服政黨的官僚化。每隔幾年的選舉就是一次政治化的過程。選舉是制度化(即法治化)的政治動員運動。西方其他一些政治活動形式例如協商民主,也體現了群眾路線。不過,民主在理論上和制度上的成熟,並不表明民主是最好的群眾路線。相反,西方的民主越來越表象化,即政黨的輪流執政和政權的和平轉移,但它越來越不能為老百姓提供有效的服務,因為民主越來越表現為政黨之間的互相否決,政府弱化,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在亞洲,民主或者多黨制度,更是面臨著過度政治化的威脅,民主政治主導一切,政治人物互相否決,行政被弱化,政府被弱化,經濟社會出現很多問題,不能有效治理社會,甚至出現治理危機。

  中國是一黨長期執政的國家。毛澤東說過要用民主的方式來解決人亡政息的問題,就是前面所說的每隔幾年來一次的群眾運動。但這已經被證明很難持續。不過,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執政黨今天仍然面臨官僚化的最大威脅。

  群眾路線要成為中共生存和發展的有效方法,必須既表現為理論,也表現為制度。在中國,群眾路線仍然停留在偶爾發生的(非制度化的)政治實踐上。這也就是一些人總是把群眾路線和群眾運動等同起來,因為在沒有理論和制度的情況下,群眾路線是否存在,就取決於領導人的個人偏好。

  首先必須解決理論上的問題。群眾路線被邊緣化,首先是因為人們在理論上對此很模糊。近年來,學界和政策研究界流行著很多驅使執政黨“非政治化”的概念。例如“執政黨的自主性”概念,就是說執政黨不應當受任何社會力量的制約,在政策制訂和實施過程中具有高度自主性。這是西方學界和政策研究界所提倡的“政府(國家)自主性”的中國翻版。在西方,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馬克思認為西方的政府是資產階級的代理人(他那個時代)。但後來人們發現,其實政府擁有高度的自主性,在決策和政策實施時,不代表哪個階級或利益群體的利益。不過,把這個概念機械地使用到中共,就非常危險。如果“自主性”意味著執政黨在決策和執行政策時,不能被任何既得利益所綁架,這可以理解;但如果意味著執政黨可以脫離社會而自主決策,則是極其危險的事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