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就業出現的新跡象新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4-12-09 09:02:10  


 
  就業問題解決途徑

  文章認為,解決中國就業出現的新問題,需進一步加快改革和結構調整力度。

  首先,加快結構性減稅步伐,提高全社會創業積極性。結構性減稅涵蓋以下四方面:一是進一步減輕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稅收負擔。國務院決定從今年10月1日至2015年底,月銷售額3萬以下小微企業等暫免征增值稅。從2014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對於年納稅所得額低於10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50%計入應納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所得稅。稅務總局對小微企業標準大大放寬。作者認為,應將這兩項政策常態化、制度化。二是加大民生領域的稅收支持力度,如通過制定老年產品稅收減免政策,非公有制養老服務機構稅賦減免政策,包括養老機構、老年產業用地優惠,養老服務機構用水、用電、燃氣、電信的優惠,補貼政策、政府採購及鼓勵社會對養老服務機構的捐助等扶持養老產業發展。三是通過實施較低進口暫定稅率等方式,鼓勵國內不能生產或性能不能滿足要求的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以及國內緊缺的重要能源、資源、原材料等產品的進口。降低奢侈品關稅。四是穩步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推進增值稅改革,適當簡化稅率。

  其次,加快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全國推廣,擴大服務業開放。上海自貿試驗區選擇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等六大領域,18個方面服務項目開放。一方面為社會投資找到新領域、新出路,另一方面服務業投資開放,為青年大學生就業找到新的渠道。從上海自貿試驗區實踐看,今後5年自貿區新增就業崗位至少20萬個,而且大部分都是大學生才能勝任的就業崗位。

  再次,大力發展養老產業。養老產業是隨著人口老齡化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型產業,是為老年人口提供產品或服務、滿足其衣食住行用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的綜合性產業體系,包括老年用品製造零售業,養老房地產業,居家養老服務業,養老保健醫療服務業,養老保險理財業,養老教育服務業,養老精神文化娛樂業,養老人員培訓業等。目前,一方面企業生產能力過剩,企業開工不足;另一方面,社會急需的老齡產品又無人生產。2012年全國老年人退休金1萬億,加上養老儲蓄幾萬億,2020年和2030年全國老年人退休金分別達到2.8萬億和7.3萬億。但是國內為老年人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不足1000億。目前與老年服務業密切關聯的上游產業,包括老年健康醫療用品產業、老年食品保健產業、老年生活用品產業、老年居住建築產業、老年複健及輔助用品產業、老年休閑娛樂用品產業等更是嚴重缺乏。此外,老年旅遊、老年教育、老年保險、老年財務規劃、老年後事規劃等軟性產業領域也處於空白或低水平開發階段。發達國家老齡產業成功走向市場,老年人的社會保險、社會服務等公共支出是年輕人的3倍,已成為第三產業重要支撐。增加老齡產業有效供給能有利於緩解就業壓力,特別是中老年勞動力的就業。據推算,2015年中國老年人護理服務和生活照料的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4500億元,養老服務就業崗位潛在需求將超過500萬個。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中老年勞動力的絕對量還會增加,結構性失業會更加嚴重。由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外需減弱,經濟體制改革使得一批職工下崗,這些人需要重新就業,隨著社會轉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有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出來就業。要解決中老年勞動力就業,發展老齡產業是最合適的。

  最後,加快產業的梯度轉移。全球產業經歷四次大規模轉移。第一輪是上世紀50年代美歐向日本產業轉移;第二輪是70年代日本向“東亞四小龍”的產業轉移;第三輪是80年代中期“四小龍”向中國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第四輪產業是目前中國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產業擴展和向越南、印度等低成本國家產業轉移。外資在中國投資路線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投資占70%以上。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長三角”崛起,與“珠三角”平分秋色。21世紀初環渤海興起,外資向北集聚。最近幾年外資向中西部轉移。2011年上海一個年產值2106億元的代工企業廣達電腦,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78%,雇工6.5萬,現轉移到重慶,帶走大量就業人員。而廣達集團在鬆江啟動“雲計算”計劃,第一條生產線月產值在11億至12億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