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必須加快向“創新驅動”戰略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5-02-18 08:51:33  


 
  第二,總體而言,中國國家創新強度普遍偏低。美國製造業研發強度為3.35%。2013年中國製造業研發強度為0.88%,差距較大。數據顯示,中國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基地,2013年的製造業研發強度只有0.88%,而日本2009年已經達到4%,2008年美國已經達到3.3%,而德國為2.4%,中國製造業研發強度遠低於發達國家在2008-2009年的研發強度。

  第三,中國技術創新的“追趕窗口”正趨收斂。全球各國展開戰略創新競賽。金融危機之後,主要經濟體圍繞新一代互聯網、生物技術、新能源、高端製造等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展開了新一輪增長競賽,紛紛推出各自的創新增長戰略。全球製造業升級而不是回歸。不論歐美發達經濟體還是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全球製造業正在向高端、高科技的更高層級邁進。特別是隨著全球智能網絡將繼續快速發展,超級計算、虛擬現實、網絡製造、網絡增值服務等產業快速興起,中國戰略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類似於傳統產業那樣的技術差距和技術鴻溝。

  第四,作為後發國家的創新“後發優勢”並不突出。後發優勢是後發國家追趕先進國家的重要影響變量。從成功實現技術追趕的國家經驗來看,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經費比例均達到1:3左右,而中國在2009年為1:0.43,2011年為1:0.45,2012年反而為下降為1:0.397。關鍵行業的技術消化吸收力度均嚴重不足,通用設備製造業這一比例為1:0.39,專用設備製造業為1:0.33,計算機產業僅為1:0.05,儀器儀表產業為1:0.26。這是以往注重投資於物化技術、忽視技術能力的必然結果。

  最後,創新核心資源——人才嚴重流失。世界各國幾乎都制定面向未來的創新性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人才特別是高端技術人才爭奪十分激烈,很多國家把目光放在下一代尖端人才培養爭奪上。而中國創新人才流失現象十分嚴重。相關權威數據顯示,我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87%。

  實施“創新立國”的戰略路徑與政策取向

  文章認為,當今,全球經濟體系正經歷最為重大的重構,經濟紐帶正從全球生產網絡向全球創新網絡升級,創新已經從擺脫經濟危機的一個政策選項,升格為新一輪全球經濟格局重塑中的唯一戰略選項,因此,中國必須全面實施“創新立國”戰略,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障礙,重構國家創新系統的效能。

  一是構建產學研合作體系,進一步整合研發資源。目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面臨著“需求與能力相矛盾”的尷尬,大學和科研院所雖集聚了大量科技資源和人才,但產學研之間基於利益驅動的自願協同創新尚未廣泛成型,銜接配合不順暢。因此,建立共享基礎設施,加快技術轉移的激勵體制機制,防止人為技術壁壘和行業壟斷,推動產學研合作有助於在全社會範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二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條。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科技資源,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下游的核心、關鍵以及共性技術進行攻關,通過創新鏈驅動,突破一批關鍵技術,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創新鏈為引導,增強傳統優勢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擁有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傳統企業集聚優勢資源加速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重塑面向市場的應用技術體系。實施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活用戰略。特別是促進知識產權的轉讓和流通,使技術創造和研究開發成果產業化,政府採購向戰略新興產業傾斜,可以推出對戰略新興產品和服務的首購、訂購制度,刺激市場更快的發展和培育,實現科研成果的產業化。

  四是加速科技金融體系建設。中國亟待建立有別於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金融體系,而轉向更加有利於創新和創業。科技金融體系應該作為國家的戰略性金融體系,推進風險資本基金、成長貸款基金、創新基金,實施研發種子資本計劃,建立科技銀行,發行科技債券,加快新三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全方位地為創新型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五是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創新資源全球化配置趨勢日益明顯,技術在全球流動轉移日益活躍,可以說技術貿易的增長速度不僅快於貨物貿易,而且也領先於其他的服務貿易。根據相關預測,未來10 年內中國高科技市場的年增長率將達到20%-40%。意味著更多的通過開放創新和合作創新的模式,接受全球的產業轉移,並使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新興的產業轉移基地和研發中心。因此,在創新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中國必須積極構建跨國技術轉移平台,幫助企業鏈接全球資源和市場,以進一步擴大開放為契機,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構築從國家創新系統到全球創新系統的政策支持體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