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亞投行的挑戰與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16-01-21 07:38:44  


  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由全球57個國家共同籌建的亞投行日前在北京正式開業。眼下,世界的目光都在關注:這家由中國倡議發起,由中國出任第一大股東,由中國人出任首任理事會主席和首任行長,服務理念及經營規帶有明顯中國印記的多邊國際金融服務機構,將以怎樣的面貌和形象開展業務。

  經濟參考報發表財經評論人魯寧文章稱,世行、IMF、歐開行、亞開行、泛美開發銀行、非開行等國際同行,都將睜大眼睛盯緊亞投行,觀察其項目評估、項目審核、放貸程序、風險控制等銀行基本運作環節的制度設計與執行,是否比同行更可行和更有效。

  國際同行們還會觀察亞投行如何處置項目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社會認同、文化、部落、宗教衝突、政治動蕩與政權更迭等棘手問題。

  文章分析,未來20年,亞投行的放貸對象國主要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僅從今年算起到2020年的前5年內,區域內近60個放貸對象國,各類基礎設施投資的年度缺口就達7500億美元。而亞投行遠期資本金才1000億美元,目前實到資金尚不足200億美元。最理想化的假定是,1000億美元的註冊資本金能在近期全部到位,可即便如此,資金需求與資金供給之間仍存巨大失衡。這無疑對亞投行“錢生錢”乃至“無中生有”的能力提出了實質性挑戰。而若應對得當,挑戰必伴生出以下機遇:

  其一,促成與現有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的雙邊或多邊合作,尤其是與由美日主導的亞開行合作,以及與由英法德主導的歐開行合作,對方設定的合作門檻極高,但投融資產品及衍生品開發銷售經驗卻十分老到。亞投行需要將單純的同行競爭轉化為同行合作,才有可能避免亞投行放貸對象國所面臨的“替代性選擇”尷尬,以便為亞投行運營創造較為寬鬆的市撤境。

  其二,亞投行是否擁有自身設計開發跨國乃至多國參與的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權基金、資源質押、經營權抵押、金融租賃、資金信托、信貸保險和再保險等融資渠道與融資產品的能力。如果非貨幣類融資產品和衍生型產品的開發銷售能力能夠較快形成和提升,那麼亞投行就不僅僅是一家傳統範疇的國際性多邊投資銀行,而是一家能夠撬動、吸納、整合全球金融資源,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持續資金支持的超級投融資平台。

  亞投行57個創始成員國分為發達、發展中和欠發達三個大類。在欠發達國家中,民族、部落、文化與宗教差異尤其突出,資金需求皆處於饑渴狀態。亞投行有限的信貸資金優先放給誰,具體項目風控標準如何設定,不同風險國家和不同風險等級項目的放貸利率如何作出差別化設定,一旦成員國之間因放貸優先權而引發“親疏矛盾”,如何按透明且統一的標尺進行調處與仲裁,這些問題處置的好壞,都將直接影響亞投行的內部融洽、服務聲譽和服務效率。

  文章指出,儘管兩年多來亞投行籌建聲勢搞得很大,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國人對亞投行的性質缺乏清晰了解。其實,受亞投行放貸對象國及項目性質所限,亞投行既不是扶貧銀行、政策性銀行,亦不是純商業銀行,而是一家半市場半商業、半政府、半公益的,甚至與世行、亞開行皆有重大區別的半盈利性國際金融機構。倘若其唯利是圖,必滯脹無疑;假如其好善樂施,必難以為繼。故而,亞投行的定價智慧與定價機制,亦是決定其能否成功經營與高效運營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