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兩會專訪:王志民談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7-03-03 00:27:39  


 
  王志民: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的風險,我想至少有六大風險:

  一是部分國家政治與安全局勢不穩定,面臨政治轉型且受外來勢力影響較大,如果發生政權更迭,將會導致政策改變。比如,中國是斯里蘭卡最大的援助國和投資國,但援助項目和投資項目基本上都是在前任總統任期內簽署的,新總統上台後便重新審核這些項目,致使該項目拖延相當長的時間。

  二是雖然某些國家國內局勢總體穩定,但中央政權難以控制一些地區局勢,反政府組織實力強大,如緬甸存在少數民族地方武裝(民地武),巴基斯坦存在恐怖勢力,這些均威脅著中國投資。

  三是某些國家有著大國復興的夢想且民族主義傾向嚴重,雖然政府願意接受中國投資,但民間對中國投資有反感情緒,如印度、越南,甚至包括烏茲別克斯坦。

  四是中國投資主要集中於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資多,周期長,對未來預測和把控難度相當大。

  五是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的影響不可低估,對一些國家的內部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導致投資環境惡化。

  六是法律風險和國內腐敗問題影響經濟合作。一些沿線國家法律制度尚未與國際接軌,規則意識薄弱,監管機制缺失,勞資關係複雜,政府相關部門尋租現象嚴重,投資存在不確定性。就中國自身而言,還要防止中國企業之間惡性競爭,要引導中國企業“抱團出海”,以形成聯手共進的競爭態勢。

  中評社:有觀點認為,“一帶一路”的目的就是中國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您怎麼看這個觀點?

  王志民:其實,國際產能合作伴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曾兩次承接世界範圍內的產能轉移實現了經濟騰飛。第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抓住了國際上以輕紡產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大力發展加工工業,形成了中國自身的比較優勢;第二次是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一次抓住了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難得機遇,極大地促進了機電產業的發展,使我國機電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這兩次產能轉移主要是由外向內,中國面臨的是自身接受與否的問題,而本輪產能轉移主要是由內向外,戰略抉擇和實施的難度更大,需要與相關國家達成共識,並要有相應的合作機制保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