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模式”既有世界性也具中國性

http://www.CRNTT.com   2008-11-25 10:50:06  


 
           中國模式不否認民主人權

  中國模式不僅是對已經證明了失敗的前蘇聯模式的否定,而且也并非是西方模式的延伸。在經濟上中國走的是混合式經濟道路。既否定了前蘇聯的完全公有化模式,也破除了西方的絕端私有化模式。

  混合式經濟整合了各方面的動力機制,是中國高速發展的基礎。沒有由混合式模式帶來的經濟財富,中國也不可能進行龐大的社會改革。無論在經濟還是社會,中國的改革仍然有很大的空間(例如在監管方面仍然薄弱),但總的趨勢已定。

  在政治方面,中國似乎處於弱勢。中國仍然面臨西方的很多指責,尤其在人權和民主方面。在這方面中國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和西方的意識形態有關。

  很多發展中國家并不這樣看,因為西方式的民主人權并沒有使得那裡的人民享有真正的政治權力,而且所謂的民主政治經常給他們帶來的并不是政治秩序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是政治腐敗和社會亂象。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模式也并不否認民主人權。中國模式強調的是各種權利獲得的階段性。任何一個社會只有到了經濟社會方面發展到一定水平,人們的政治權力才有基礎。

  或者說,民主政治需要一個有效的社會經濟基礎設施。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大多數人民所獲得的包括政治方面的權利要比那些簡單照搬西方式民主(無論是被迫的還是主動的)要多得多。正因為這樣,中國模式對很多發展中國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各國須根據自己情況來參照

  如果說中國模式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更多的是發展經驗問題,那麼對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來說則更多的是一種價值問題。

  對很多西方人來說,中國模式就是對西方的價值的挑戰和競爭。他們的擔憂不僅僅在於上面所說的很多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經驗的極大興趣,也是因為即使在西方,那些對美國和西方模式不再感興趣的西方人也開始看重中國模式。

  不管怎樣,前些年所謂的要以“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的討論起源於西方,而非中國。

  中國模式對西方的相關性并非危言聳聽。中國的改革是在國際環境下發生的,就是說中國的經驗是世界發展經驗的內在一部分。中國不是關起門來改革的,而是在開放環境下。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學習了很多的經驗,不僅向發達的西方國家學,而且也向像新加坡那樣的小國家學。在很大程度上說,中國的成功是一些國際最優經驗和中國本身實踐結合的產物。就是說,中國模式既具有世界性,也具有中國性。因此,在討論中國模式時,光強調國際性或者光強調地方性(中國特色)都不是很科學的。

  具有國際性表明中國的發展無論對發展中國家還是對發達國家都具有參照意義;而中國性則表明各國只能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參照中國模式。這也就是說,中國不可把自己的模式總結成為像“華盛頓共識”那樣的東西往外推廣。

  如果想象中的“北京共識”取代了“華盛頓共識”,那不可能是一些人所希望的中國軟力量,而是一筆巨大的負資產,正如喧囂一時的“華盛頓共識”已經變成了全世界的負資產一樣。

  (來源:聯合早報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