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庶民經濟需要政策 才能解決疾苦

http://www.CRNTT.com   2009-09-22 11:30:46  


老百姓關注的是如何才能解決“民生疾苦”
  中評社台北9月22日訊/前“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師大國際事務與全球戰略所兼任副教授蔡宏明今天在《中國時報》登出文章“庶民經濟需要政策 而非指標”。作者認爲:“‘行政院’規劃定期公布‘生活物價指數’,引發爭議。除如何設計一個更貼近民意指數外,實應釐清庶民經濟內涵,進而研擬可能行的政策內容,才能解決‘民生疾苦’。”文章内容如下: 

  首先正應釐清有沒有必要推動“庶民經濟”?一方面因為近年來,台灣全民對經濟生活停滯不前、甚至衰退的不滿,已經逐漸累積,政府有必要更重視廣大的“中下階層”民眾的就業機會的創造與收入成長,讓廣大的民眾享受經濟成長的利益;二方面在全球金融危機重創歐、美、日經濟與消費能力,進而影響台灣出口動能的情況下,庶民經濟具有發展“在地經濟”轉變過去以“出口導向”集中於電子、資訊、通信產品出口的發展型態,而更加重視“在地的需求”與“內生的成長動能”等意涵,更具有滿足民眾期待,並帶動台灣經濟轉型與成長的意義。 

  就必要性而言,重視“民生疾苦”,未必要編制“生活物價指數”,更重要的是“如何強化產業經濟政策與民眾實質生活的關連性”。其中,如何滿足民眾生活安全的期待,是重要課題,而與民眾安全、環境保護與便利生活有關的公共投資、社區改善、重建、河川整治工作,應有更全面性的檢討與規劃。 

  創造就業機會與收入成長尤其是推動“庶民經濟”應有的目標,對此,政府尤其應思考“既可以提昇民眾食衣住行育樂等需求品質,又可以創造就業機會”的產業發展策略。就此而言,透過公共投資與持續性的在地型服務業的開創與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與轉型,以及新興產業或服務業的創造等,將可發揮重要功能。 

  就廣大民眾經濟成長利益的分享而言,為民眾提供“高品質的生活空間與消費供給”,更是“庶民經濟”政策應思考的。其中,制訂長效型的社區美化,提供符合需求的公共空間(如傳統市場全面改造、社區運動與休閒中心的設置),為民眾提供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此外,若要促使“庶民經濟”政策達到帶動台灣經濟轉型效果,政府應與企業共同探討各行業藉由技術開發,科技運用與新服務或營運模式,以刺激需求空間。例如政府可促進餐飲、零售服務運用資訊科技與興營運模式,促進其轉型。 

  綜言之,“庶民經濟”政策理念,應視為符合社會大眾需求、促進經濟轉型的政策方向,政府應從既有產業經濟政策進行檢討,尋求注入庶民經濟理念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