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今看老子《道德經》

http://www.CRNTT.com   2011-05-13 14:38:49  


 
  三、道德觀

  當老子將“柔弱勝剛強”視為“道”,即“規律”的時候,於是就對先秦的道德觀有了批判的繼承和發展。

  1、老子的“道德”觀。

  老子講的“道”,集中起來,就是指的“剛強勝柔弱”規律{在《道德經》中老子稱之為“常道”},和“柔弱勝剛強”規律{在《道德經》中老子稱之為“非常道”}。

  老子講的“德”,即為“道”在“自律”、“民得”等方面的思想、行為規範。

  可見,老子的“道”、“德”觀,並非就是倫理意義上的“道德”觀。

  2、老子的“道德一統”觀。

  在“道”與“德”的關系上,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又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從而老子提出了“道德一統”的思想。

  3、老子的“以德治道”觀。

  老子講“德高道高”、“德低道低”。從中,揭示出了“以德治道”的思想。

  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表現在“得道”和“治道”兩個方面。

  從“得道”方面來看,主要指“柔弱勝剛強”之道,老子一是講要喜歡道,“同於道”、“同於德”。老子說:“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二是講要“圖難於小、於易”,勤學苦練,做到循序漸進。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又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又說:“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三是講要善於研究和總結,做到“知人知已”,揚長避短。老子說:“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又說:“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又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四是講要不自滿,不驕傲。老子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認為,得道之人表現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是講要做到符合規律,精益求精。老子說:“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做到符合“道”的規律,並精益求精,方能得到道。

  從“治道”方面來看,老子一是講“忘我”、“無私”。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又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二是講“愛民”、“順應民心”。老子說:“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三是講“契約”、“平等”。老子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又說:“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四是講“正義”、“公平”。老子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中的“道”,從老子的“道德一統”的思想去看,這裡的“道”就是“德”。而其中的“德”,就是指的上述“忘我”、“無私”、“愛民”、“順應民心”、“契約”、“平等”觀。這些思想和觀念,正構成了“正義”的本質內容,和構成了衡量戰爭是否“正義”的判別標准。同時,老子又說:“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又說:“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又說:“殺人之衆,以哀悲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五是講“無畏”、“不怕死”。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在老子看來,有了“無畏”、“不怕死”的這種膽量和氣魄,必然會表現出“道高”來,而“置於死地而後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