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美關係和亞洲安全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1-10-11 10:57:20  


 
中國文化決定其外交行為

  第二,中國文化也決定了中國的外交政策大都是反應性的。中國缺乏主動的外交戰略,整個外交系統都在反應性地運作,每天對國際事務作出“救火”式的反應。這種方式遭致了很多批評,認為有損於中國的崛起,和在世界事務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不過,不管人們喜歡與否,這種反應性外交可能是個客觀的存在。當然,反應性並不是說中國沒有能力來解決國際問題。這些年來,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實際能力的增加。無論在國際組織、區域多邊組織還是雙邊關係上,很難低估中國所發生的作用。

  外交的“反應性”也體現在中國的國防安全觀上。中國強調國防的防禦性,而非進攻性。中國只有當了解到其他國家會以何種方式、使用何種武器來威脅自己的時候,才會去發展某種武器,制定某種軍事戰略。中國很少有主動的,類似於美國的“先發制人”的戰略。這種思維方式決定了中國很難有這些方面的創新。因此,在沒有明顯的外在的威脅的情況下,中國一般都是以自己的步伐、自己的需求來進行國防現代化。這和蘇聯不同,也和二戰前的德國和日本不同。所有這些國家,當時都出現了“爭霸”的國家意志和國家計劃。

  第三,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具有異常的消化問題的能力。這麼多年,儘管中國國內問題很多,危機不斷,但都能加以一一克服。如果不牽涉到任何制度,大國對問題的消化能力本來就比小國要強得多。加上制度因素,中國消化問題的能力遠比其它國家強。在一些方面,甚至較美國強。不用說國內各種問題(例如社會抗議、少數民族問題等等),在國際事務上也是這樣。在克服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以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方面,中國顯現出了強大的國家能力。

  如果說中國因為其不可被阻止的崛起而自信,那麼美國則是因為其不可阻止的衰落而顯得信心不足。和中國相比較,美國很多方面在朝著和中國相反的方向在發展。

  第一,較之中國,美國的國際關係缺少大歷史觀。美國比較側重於眼前利益,而較少顧及到長遠利益。美國的政治體制的特點更強化了這一點。美國是多黨政治,而政黨又是各種利益的聚合。美國的決策過程也是利益分配過程,包括外交政策。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因為美國追求的是短期利益,美國總能把其“國家利益”最大化。每時每刻把眼前利益最大化就構成了美國的長遠利益。這一點也是中國很多學者批評中國的地方,認為中國缺失“國家利益”觀念。
美國信心不足反應過度。

  第二,較之中國,美國外交呈現主動性,尤其是針對中國。美國現在是唯一的一個霸權。要維持霸權,美國恐懼於來自中國的潛在挑戰。防止中國的挑戰似乎已經成為美國的頭等要務,已經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儘管中國的外交都帶有回應性,但中國做什麼都很容易被美國解讀成是對美國的挑戰。美國因此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其主動性來應付中國的崛起。當然,美國簡單的地緣政治也促成美國可以這樣做。中國地緣政治很複雜,被周邊數十個國家所包圍。但處於北美,美國只有兩個周邊國家,並且這兩個國家是高度依附於美國的。美國的這種天然安全環境,使得其可以有充分的自由把其戰略重點放在北美以外的國際空間,尤其是亞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