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危險”的對俄投資

http://www.CRNTT.com   2013-02-25 09:42:54  


 
普京時代實質放棄改革,私人產權保護極弱  
 
   普京在三個總統任期中,放棄市場經濟改革重新開始國有化

  隨著普京執掌克里姆林宮的大權後,俄羅斯連不完全的市場經濟改革的機會之窗也被重重關上了。2010年,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東歐研究中心教授斯蒂芬.赫德蘭在《俄羅斯研究》上撰文總結普京前兩個總統任期時指出:“到2002年,經濟改革實際上已經奄奄一息,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普京任期結束。”而2012年5月7日,在第三次就任俄羅斯總統6小時之後,普京立即簽署了13項總統令,要求政府對原有的經濟規劃進行修正,其中包括大幅度提升國家投資在經濟中的比例,國有化重新成為俄羅斯經濟的趨勢。

  2012年“經濟自由度指數”顯示俄國保護私產的狀況比2008年更糟

  俄羅斯既已放棄經濟改革,自然更談不上從法制上切實保護公民和外商的私人財產。《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傳統基金會每年要發布涵蓋全球179個國家與地區的“經濟自由度指數”,是全球權威的經濟自由度評價指標之一。2012年俄羅斯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在全世界179個國家中排139位。其中的“產權”類指數滿分為100,俄羅斯的分值在2008年後就從30跌倒25,傳統基金會最新的評語是“司法機構極易向政治壓力妥協,執法不一定能持續。對私人財產的保護極弱,合同不能保證被執行”。
  
掠奪外企:賤價收購或苛法入罪  
   
  俄國政府掠奪外企手法:國企先賤價要收購,不行就以苛法陷人入罪

  由於經濟改革進程的停滯不前,俄羅斯的經濟政策轉而再度與前蘇聯式的反市場的政府道路形成連接,這一政策集中以行政力量掠奪和配置資源,來支持政府要控制的目標產業。這一傳統道路的真正關鍵,是先在國內構建“境外勢力/不良商人違法牟利”的想象,以此合理化政府對民間資源的控制,並由此進而使政府而非公民社會成為經濟增長與經濟變化的推動者。而具體操作方式,和沒收浙商林場的手法相差不遠:先是國有企業要求賤價收購外企或私人的產業,若不成功就以各種苛法陷人入罪。

  俄國政府在2006年曾以環保為由逼殼牌公司賣項目股份

  例如皇家荷蘭殼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在2006年試圖參與“薩哈林二號”天然氣田的開發。政府先是向殼牌公司施壓,讓它放棄對“薩哈林二號”油氣田的控股權。在沒達到目的後,2006年9月,俄羅斯環境監管機構,撤銷了殼牌石油公司在太平洋庫頁島的石油天然氣開發項目環境許可,理由是管道沿線破壞了周邊地區的生態平衡。俄羅斯自然資源部長還聲稱項目對環境造成了價值500億美元的破壞,威脅要刑事控告殼牌公司。殼牌公司不得不同意放棄對“薩哈林二號”油氣田的開採。2006年12月,殼牌公司在壓力下以40億美元的價位,向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總公司出讓價值220億美元的其在“薩哈林二號”項目中擁有股份的一半。在所有者發生變換之後,很快有消息說,環境問題並不像以前講的那麼嚴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