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升級中非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4-05-29 09:47:06  


 

  事實上,非洲大陸最近十多年是僅次於亞洲的增長最快的大陸,GDP年均增長超過5%,十多億人口中,有大量的年輕勞動力,有著巨大的未被完全開發的市場和增長潛力。

  多位中國學者皆以“像中國80年代初”比喻目前的非洲,覺得當地發展的基礎和勢頭良好。雖然投資風險很高,但“平均投資回報率高過所有其他地區”。

  常往來於中非之間的劉貴今發現,飛機上經常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中國人。他記得一個在坦桑尼亞國立大學學習工商管理的中國青年,說之所以要在當地學習是因為,當地“機會太多了,短缺的是熟悉當地商業環境的管理人才”。

  在金融危機衝擊下,發達國家對非合作的相對萎縮及合作積極性下降,對非援助、投資及油氣開發等大項目減少。而中國和非洲的貿易在2009年稍下降後,連續3年繼續大幅增長,到去年已經達到2102億美元。

  這種主要以進口能源、出口商品和工程承包為主的經貿模式被一些西方媒體稱為“新殖民主義”。對此,中國強調自己乃是“授人以漁”,而非西方的施恩式給予性援助,無法在當地形成良性的造血功能,援助被消耗後只能再度恢復貧困落後狀況。

  雖然增長迅速,現實卻是,非洲貿易只佔中國全球貿易的4%,比例很小。近年來,中國開始在非洲大舉投資,但是歐洲和北美在非洲的存量投資遠遠領先於中國,特別是在石油領域。所以,目前談論非洲是中國海外的未來顯然為時過早。
  
  複制中國模式?

  大部分非洲國家過度依賴資源,工業基礎薄弱。一個形象的說法是,非洲人使用的手機數量是歐洲和美國人的總和,然而卻沒有一個部件是非洲自己生產的。

  近年來,非洲一些國家出現了“向東看”的現象,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和盧旺達等國家的執政黨,把學習中國的發展經驗作為重要政策。

  在新一輪中國對非關係中,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即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現中國國務院參事林毅夫。

  中國沿海製造業的轉移地,目前主要有內地和東南亞,但林毅夫認為,東南亞製造業人口不足以承擔龐大產業轉移潮,工資會上漲很快,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最後一站在非洲。非洲現在有10億人口,工業化的水平非常低,並且有大量的年輕的勞動力,只有非洲有能力承接這麼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通過類似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出口導向”政策,非洲國家能夠培養出熟練工人和管理人才,培育本土供應鏈配套系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