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歸來》的文化失憶症 | |
http://www.CRNTT.com 2014-06-13 12:18:40 |
被抹去的“歷史” 這部電影改編自旅美華裔作家嚴歌苓201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陸犯焉識》,小說講述了“我”的祖父陸焉識經歷民國、毛澤東時代和“文革”後的人生故事,一方面敘述其作為右派分子在西北大荒漠勞改、逃跑的悲慘經歷,另一方面穿插回憶其作為浪蕩公子在民國時期留學、情愛和蹲監獄的不羈生活。這種個人家族史的故事是80年代以來兩類主流敘述的嫁接。 一類是右派知識分子的受難史。從80年代的張賢亮小說、《天雲山傳奇》等作品到90年代反右書籍以及2008年出版的《夾邊溝記事》等,右派敘事成為講述特定年代“毛澤東時代”和特殊群體“知識分子”最為重要和有效的原型故事;第二類是民國貴族或沒落大家族的故事,這聯繫著90年代的“老上海”懷舊和新世紀以來民國範兒敘述。在從上海向民國的文化穿越中,旗袍美女也變臉為風度翩翩的富家公子,一種優雅、閑適、物質化的貴族生活借民國大舞台而顯影。陸焉識既是上海大戶人家的少爺、留美博士,又是50年代的大學教授、死不悔改的右派分子,可謂身兼兩“職”,是民國精神與遭受迫害的右派知識分子的合二為一。這既吻合於80年代以來的新主流文化,又實現了連貫性地敘述20世紀歷史的文化任務。可以說,《陸犯焉識》的故事並沒有多少新意,反而有點老調重彈。 《歸來》顯然沒有選擇拍攝成為電影版的《陸犯焉識》,這部電影僅僅截取小說的結尾部分陸焉識歸來和馮婉瑜失憶的故事,那些構成小說主要情節的右派勞改和民國傳奇都在電影中成為看不見的前史。不僅如此,這部懷舊色彩濃鬱的電影也沒有使用常見的閃回鏡頭來交待過去的歷史,除了“文革”結束所標識的時代轉折,歷史在這部電影中仿佛停滯了一般,就連同樣風雲激蕩的80年代也沒能吹進三口之家的平靜生活。影片中,陸焉識恰好需要用過去的歷史來“激活”馮婉瑜的記憶,可是在陸焉識朗讀過去的信件中,既沒有勞教生活的苦難和殘酷,也沒有他們美好戀情場景的回憶,只是輕描淡寫地記述日複一日的單調生活。唯一讓馮婉瑜與陸焉識短暫相識的段落,是陸焉識彈奏起30年代左翼電影的經典曲目《漁光曲》,兩個人在這首曲子中相擁而泣,而觀眾根本無從知曉他們為何會對這首歌曲如此情有獨鐘。 在這種歷史虛化的舞台上,陸焉識雖然是歷史的受害者,但不再承擔著親歷者和見證人的職責。因此,《山楂樹之戀》、《歸來》等影片幾乎沒有控訴歷史、時代的悲情,反而讓觀眾從中感受到“極端的年代”里至死不渝的愛情和真愛到永遠的可貴。這種歷史感的消逝,使得《歸來》變成一種更具普世性的故事,這種歷經大災難依然深愛彼此的浪漫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文革”的歷史也並非那麼特殊,它只是人類所經歷的各種天災人禍之一。 不過,《歸來》的症結在於,正是這種對歷史的抽離和空洞化,是造成馮婉瑜失憶症的文化根源。那樣一個馮婉瑜心目中的 “文化英雄”之所以無法從站台上走下來,正是因為這樣的陸焉識本來就是80年代歷史書寫的建構,也只有打破這種幻象,馮婉瑜的心結才能解開。這就需要“陸焉識”逃離《陸犯焉識》和《歸來》的雙重劇本,有勇氣打開塵封的歷史網結,這也許才是陸焉識真正歸來的時刻。 作者張慧瑜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 來源:南風窗 日期:2014-06-10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