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培育發展新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5-12-09 07:44:12  


 
  投資在增長中的作用仍為關鍵。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投資減速最為明顯,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不再重要。要使經濟在較長一個時期內保持中高速而非中低速以至低速增長,投資依然起著關鍵作用。以往較長一個時期,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占全部投資的50%左右,製造業投資占比在30%以上,而製造業投資又在較大程度上依賴於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目前房地產投資的歷史峰值期已過,基礎設施的投資空間也逐步收縮。在穩定並適應房地產、基礎設施投資變化態勢的同時,投資重點要相應轉向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多方面投資、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設備投資和生產性服務業投資、推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信息消費投資和服務消費投資等。在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保持適當投資增長率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改進投資效率,擴大有效投資,提高投資產出比,使投資更好地成為提升效率、創新驅動的載體。

  出口對增長的支撐作用也不可低估。近幾年中國出口增速減緩,有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增長乏力的影響,但主要還是隨著中國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匯率升值,出口競爭力相對下降所致。這一變化符合國際經驗和發展規律,也有助於減輕貿易順差比重過高帶來的壓力。然而,保持出口適度增長仍很重要,且面臨不少新的挑戰。我們需要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更好地在全球範圍內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為此必須加快出口產品和服務的轉型升級,提升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同時,要與資本的引進和輸出相結合,有效提升中國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上的位置。一方面,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的結合度,使二者相互支撐、相互推動;另一方面,也要繼續引進外資、增加進口,更好利用境外的技術、管理、商業模式、人才等,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配置資源,推動中國一批行業和企業形成長期穩定的國際競爭力。

  三、切實促改革、轉方式,使中國經濟轉入效率提升、創新驅動的軌道

  文章認為,培育新的發展動力,不論是供給方面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要素生產率,還是需求方面協調發揮消費、投資和出口的拉動作用,都要求深化相關領域改革,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取得實質性進展,進而實現發展動力的平穩轉換。

  首先,按照負面清單管理辦法,進一步放寬准入。既要“放小”,改革商事制度,便利小微企業的進入和發展;也要“放大”,重點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電信、金融等領域破除行政性壟斷,引入行業外大的投資者,激發競爭活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改革,推動城鄉之間人員、土地、資本等要素雙向流動、優化配置。轉變城市發展方式,使以往孤島式城市變為分工合理、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網絡型城市體系,並以此拓展新的投資空間。

  其次,加大嚴重過剩產能調整力度,積極推進產業重組。重化工業等領域產能嚴重過剩,是近期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工業利潤下滑的重要原因。必須使市場在結構調整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違規、低效產能的退出,妥善解決人員安置、債務負擔等問題。積極探索“互聯網+”優化配置資源的有效途徑,著力破除行政區劃、所有制等方面的阻隔,在優勝劣汰的基礎上加快產業重組,培育和強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再次,促進創新資源的合理流動,營造創新創業的有利環境。創新活動有其內在規律。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尤其要重視創新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集中,形成若干個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政府要從以往的“重扶持”轉向“重環境”,避免制定具體技術路線,盡量不搞對特定企業的扶持,著力形成和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保護知識產權,提升人力資本質量,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適宜環境,學會更多地用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辦法促進創新創業。

  第四,穩定和發展資本市場,為產業升級、創新驅動提供有效金融支持。以往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對引進技術為主、追趕型的增長提供了較為有效的支持,但已不適應新常態下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的需要。應加快資本市場改革,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避免或減少資本市場大的起伏,重點發展與轉型升級、創新創業相適應的金融工具,提高企業的股本比例。將“去產能”與“去杠杆”相結合,降低並化解金融風險。發展和完善政策性金融工具,創新投融資模式,積極探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有效方式。

  第五,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轉型。新形勢下對外開放既有挑戰,更有機遇。在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分工的態勢下,要爭取占領全球貿易投資規則制定的制高點,由以往的被動應對逐步轉到主動引領。加快國內自貿區的創新和發展,將成功經驗複制推廣到其他地區。進一步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吸引外資企業將高水平研發中心和其他優質資源布局到中國。對外投資應將重點放在吸收利用國內短缺的技術、管理、品牌、供應鏈、營銷渠道等要素上,取長補短,努力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提升。以服務業為重點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在教育、醫療衛生、體育、文化娛樂等領域,以對外開放帶動對內開放,激發競爭活力和需求潛力,為經濟穩定持續發展擴展新的空間。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