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兩岸統一才能長治久安

http://www.CRNTT.com   2022-10-29 00:03:39  


 
  (五)從國家發展目的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正確一邊

  回應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國家長治久安和國族綿延的保障。保障人民權益、提高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是所有執政黨和政府的執政合法性的基礎,是超越黨派利益的政治正確。中國歷史發展證實,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衹有以人民為本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國家才能穩定發展。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戰爭中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持而取得勝利,在包括台灣地區和海外僑胞代表參與的、多黨合作的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中確定了新中國的名稱和國體與政體,即在孫中山先生領導成立的“中華民國”(the Republic of China)的名稱中明確保留了“共和”,加入了“人民”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完成了人民選擇的國家政權的合法性繼承。長久以來中國對“人民”的理解是歷史的、現在的、未來的,正如《尚書》所言“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執政者既要對得起死去的先祖,又要關注活在現實中的民眾,還要為後代的未來謀劃,愛護人民,以民為本,國家才能平安穩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把為人民服務作為黨和國家的主要責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的歷史正確的一邊。 

  (六)從現代化路徑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獨立自主地走向民族偉大復興未來的歷史正確一邊

  中國的現代化就是在西方強權擴張的刺激下外發內生開始的。歐洲經過航海時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產業革命走向資本主義擴張發展道路,中國卻在鄭和下西洋和平展現上國之仁後,明清時期因主政者無視世界變化而進入全面的閉關鎖國,逐漸失去發展優勢。在西方資本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財富與資源的衝擊下,從澳門到香港,再到台灣、廣州灣,中國從封閉的天朝上國陷入喪權辱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慘境地,腐敗、專制的滿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署了不平等條約,列強迫使中國割地賠款、打開國門成為中國進入國際社會的屈辱之路。正如晚清名臣李鴻章所言:“夷自海來,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也,數千年未有之強敵也”。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中,中國陷入被動挨打的窘境,不得不睜眼看世界,許多有識之士開始洋為中用,積極探索救國圖強之道,從林則徐到康有為、梁啟超再到孫中山,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從器物層面的師夷之長技到生產力變革,再到制度變革與思想變革及生產關係變革,孫中山先生指出“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鯨吞蠶食”的現實,決心“拯斯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並在考察世界各國政體之後,提出“中國最緊要之問題,乃在民國的統一成功,與完全國家獨立的獲得”的革命目標,而各國所謂民主政體是各不相同、各有問題,“英是不能學的,美是不必學的”,並不適合中國,提出“發揚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於諸民族並驅於世界” ⑦,從三民(民族、 民權和民生)主義到新三民(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主義,以期博采眾家之長打破家國專制的皇權更替模式,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民主共和國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