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張亞中:和平發展期政治定位與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1-09-22 00:10:21  


 
  坊間大多認為1999年蔡英文參與了“特殊國與國”的論述形成工作,因而認定她是始作俑者。其實早在1994年期間,“特殊國與國”的精神已經開始出現。1994年“陸委會”的大陸政策白皮書(正式名稱為《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即已開始將“一個中國”定義成“歷史、地理、文化、血緣的中國”,換言之,“一中”已經開始虛化、概念化,已經不再等於“中華民國”,而只是一個民族的概念。(那個時候的主委是黃昆輝,副主委是蘇起先生)。在這樣的概念下,“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關係,只剩下“歷史、地理、文化、血緣”的民族關係,而沒有政治與法律上的關係。因此,如果嚴格來說,台灣在1994年開始就已經走上了“特殊國與國”的道路,而非1999年。真正的“九二共識”只存在兩年,在1994年就已經開始變質了。

  陳水扁任內激進推動的“一邊一國”、“入聯公投”只是讓原本已經質變的“各表”更確定變成了“異己關係”,甚而是“敵我關係”的“各表”。與“特殊國與國”不同的地方在於,1994年起,只是將“中華民國”與中國脫鉤,2002年主張“一邊一國”以後的陳水扁,則是企圖將“中國人”這個概念徹底消除,這使得兩岸不僅在政治法律上是“異己關係”,在民族血緣上也是“異己關係”。

  陳水扁八年的政治操弄不是沒有效果。馬英九在2008年執政以後,雖然口頭上仍然堅持“九二共識”,但是卻遲遲不願意開啟政治協商。馬英九對外的說法是“先經後政”。四年任期即將過去,證明了馬所說的“先經後政”,其實是“只經不政”。

  為何“只經不政”呢?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馬基於連任考量,不願意去碰觸“一中”這個敏感的議題。為何不願意碰觸?簡單地說,因為他的團隊認為這樣會容易失掉選票。為何認為會容易失掉選票?因為目前台灣絕大多數民眾認為“中華民國”已經與中國沒有關係,台灣人已經不是中國人。這是論述形成政策,政策又限制論述的標準循環邏輯。

  為何台灣民眾會如此認為?理由很簡單:執政者從1994年就已經開始裂解“一個中國”的法理意涵,以及隨後的去中國化歷史教育。2002年的“一邊一國”根本去除了“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民族認同。2005年起的烽火外交、2007年“入聯公投”等政治操弄。即使是馬政府在2008年上台以後,在兩岸與外交政策上做了調整,但是在基本論述上,卻選擇了最保險的“路徑依賴”,也跟著民進黨主張“主權獨立”、“前途自決”、“1949年後的中華民國史不屬於中國史,而屬於台灣史”,甚而認為“中國”的說法是“背叛台灣人民”。(請參考:張亞中,〈爾憂選擇、我憂兩岸:2012年後有無兩岸和平協定?〉,《中國評論》,2011年7月號)。這樣的發展,使得國民黨目前的“國族認同”中,缺少了“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關係、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兩個重要的內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