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阿拉伯國家劇變的共性與差異

http://www.CRNTT.com   2012-03-22 09:36:29  


 
  第三,具有顯著的地區性、跨國性特點。由於阿拉伯國家面臨相似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矛盾,擁有共同的語言和宗教,使得此次阿拉伯社會變革運動跨越國境,蔓延整個地區。

  第四,具有缺乏獨立領導階層和政治理念的草根性特征。抗議浪潮的主體為中下層民眾,缺乏獨立的政治理念和統一的組織、宗旨、口號、綱領及目標,具有明顯的草根性特征。這也恰如評論所言:“阿拉伯革命的主要謎團之一是它的理念”,“革命沒有在任何情況下推出統一的政治口號。暴動者一致提出的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更換年邁的領袖。在其餘問題上則沒有志同道合的跡象”。

  第五,以青年為主體力量,具有政治不成熟的特點。在阿拉伯抗議浪潮中,占阿拉伯世界人口60%的青年構成了變革的“推動力量”,但也存在著政治不成熟、缺乏領導能力的弊端。“"谷歌"青年仍處在一種政治無知狀態。阿拉伯年輕人對阿拉伯起義的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他們普遍不受信任。……他們幾乎沒有準備建立政黨和自己承擔責任。”

  第六,網絡、手機等新型媒體發揮了重要輔助作用。在阿拉伯抗議浪潮中,網絡、手機、微博等新型媒體在信息傳遞、社會動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西方媒體指出,這類革命只有在擁有互聯網的情況下才變得有可能,因為互聯網能夠迅速使民眾集結起來。“不過,新媒體的作用相對於阿拉伯國家長期累積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矛盾而言,僅僅發揮了輔助作用,而非決定性因素。”

  差異

  第一,北非共和制國家抗議浪潮的程度和效果明顯高於海灣君主制國家。此次中東亂局的中心主要是北非和西亞的阿拉伯共和制國家。從歷史上看,這些國家的民眾在反殖、反帝鬥爭中形成了善於革命的傳統;從政治結構上看,這些國家政權多是由軍官革命建立的,其政權多採取強人政治和軍人政治等威權政治模式,政治體制僵化問題嚴重;從社會結構上看,突尼斯和埃及等國家較為發達的中產階層、市民社會和非政府組織都為社會變革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從海灣君主制國家的情況來看,民眾的不滿和抗議主要指向了家族統治和教派統治相結合的君主制政權。但由於海灣國家有石油美元做後盾,其民生情況好於北非國家,同時由於家族統治的君主制有較悠久的傳統以及美國和西方國家採取雙重標準,它們所面臨的壓力小於阿拉伯共和制國家。

  其次,抗議浪潮在不同國家引發政治危機的程度及形式不同。具體而言,可以根據其烈度和影響因素的不同劃分為三種類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