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張亞中:《中國評論》為兩岸關係掛燈搭橋

http://www.CRNTT.com   2013-03-08 00:42:55  


 
  透過《中國評論》建立了完整的統合論述

  2008年大選,馬英九獲勝,一個新的兩岸關係契機重新再起。大約是3月底,《中國評論》副總編輯羅祥喜先生來台灣大學社科院研究室找我,希望我為《中國評論》月刊寫一篇文章。這是我第一次與中評社的朋友見面,當時我並沒有想到,結識祥喜兄是我認識中評社那一群有理想的朋友們的開始,日後也成為我極好的朋友。之後,我們經常就兩岸關係、台灣近況交換意見,他的工作態度令人敬佩,每次他來台灣公出,我們總是會約個時間見面。一個在香港的刊物要在台灣發展非常不容易,祥喜兄用他的質樸、認真,打開了一扇接一扇的窗。

  2008年5月號《中國評論》刊登了我第一次在該刊所寫的文章<用大格局歷史高度來看兩岸問題>,寄語馬英九能夠在其任內勇敢地為兩岸關係做出歷史性的成果,這也是我在2008年以後寫作的重點。在陳水扁執政時期,我的重要工作大多是從事政治性的社會運動,希望能夠藉用社會力量讓陳水扁的路線有所約束,2008年以後,兩岸關係應進入另一個階段,做為一位關心兩岸發展的知識份子,應該要為兩岸關係的新論述、新理論做出努力。
 
  說來慚愧,在與祥喜兄見面之前,我仍然不很了解《中國評論》的理想與目標,但是對於《中國評論》願意不設限地給予寫作者一個全然的開放環境,尊重寫作的自由,是令我由衷敬佩的。一個倡議的理論,必須要為雙方的政府與菁英所了解,才有進一步討論的意義。一直到今天,我認為當時的看法與決定是正確的,中評社並不是大陸的專屬媒體,它是屬於世界華人的,中評社並非只是個媒體,它有其清楚的價值選擇,因此,我決定要透過《中國評論》向兩岸以及全球華人來介紹兩岸統合的論述。

  2008年,我在10月號的《中國評論》月刊上發表<《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長文,從協定條文及其定義、性質、應有的內涵等方面提出了觀點。這是我在《中國評論》系統性寫作的開始,也是我有計劃地將兩岸關係的理念與論述向海內外華人介紹的第一篇文章。

  文章刊出後,透過中評社的傳播,得到了很多前輩先進的肯定、指正、批評,也促使我一篇接一篇的寫。“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的完整論述就是在與《中國評論》的讀者、專家互動中,愈來愈完整、愈來愈清晰。

  2010年我將在《中國評論》發表過的十篇文章集結為《統合方略》一書出版。為示鼓勵,郭偉峰社長特別為該書作序。偉峰兄在“序言”中表達了他對一個新論述的支持,他這麼說:“記得是在2008年9月,我們得到了張亞中教授的<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一文,我認真閱讀了,深為該文的宏大意涵及深邃思想觸動,更為文中透發的民族氣節及大中國情結所感動。於是,我親自召開編輯部會議,決定在《中國評論》月刊10月號刊載這篇大作,並決定以此為起點,加強與張亞中教授的合作,向兩岸系統推介他的關於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統合思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