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當前的經濟與金融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4-06-16 08:59:56  


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確實已經在發生調整,但是我們還只是處於調整的初始階段。
  中評社北京6月16日訊/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範圍之內的經濟增長,今年以來的表現與歷史與預期相比都較為疲軟。今年最出乎意料的發展可能是美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料的那麼強勁,現在美國、歐洲乃至於中國的國債收益率都在下降,所以雖然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全球流動性狀況究竟會如何變化還不清楚。根據官方數據,中國第一季度GDP增長速度是7.4%,這和中國公布的7.5%的增長目標非常相近。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黃益平文章分析,第一,GDP增長速度放緩是符合預期的,而且這個過程可能還將持續。最關鍵的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開始發生變化。過去中國獨特的增長模式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征,一方面增長速度非常快,每年10%的發展持續了30年左右,被稱作經濟奇跡。另一方面,結構失衡問題非常嚴重,前總理溫家寶曾經指出這個增長模式是不協調的、不平衡的、低效率的從而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我們要改變這一經濟增長模式,而且大家對此也形成了共識。最近經濟學家們爭論經濟增長的目標應該定在7.5%還是7%,沒有人覺得增長低於8%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可以預期的是早晚我們會接受低於7%的增長,但這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結構也已經在發生變化。到目前為止,中國經常帳戶的再平衡已經大致完成。研究也表明消費占GDP的比重已經在上升。

  所有這些證據都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確實已經在發生調整,但是我們還只是處於調整的初始階段。那麼要完成這一經濟轉型,我們還應該做些什麼?讓我們先退一步來看一看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我們當前中國獨特的增長模式,回答是不對稱的市場化改革,即基本放開了產品市場,但保留了大量的要素市場的扭曲。這些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和能源等市場的扭曲極大地壓低了投入品的價格,相當於向企業提供了變相的補貼但對家戶徵收變相的稅收,這個持續地從家戶向企業的收入再分配過程正是過去以高速增長與結果失衡為特征的增長模式的主要成因。現在隨著勞動力市場由過剩轉向短缺,工資已經快速上升,這就是中國的經濟模式開始出現變化的主要原因。但所有要素市場扭曲中,最為嚴重的是金融領域的扭曲。因此,我們只有忠實地執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所提出的一系列金融改革的措施,才有可能真正完成經濟增長模式的全方位轉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