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灣的“日本情結” 由何而來?

http://www.CRNTT.com   2016-10-17 00:12:50  


表2:資料來自台灣“財政部統計處
 
  (三)經貿交流:台灣對日經濟地位有所上升

  日本在台灣二戰後的經濟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台灣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日本一直是台灣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台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處於對日經濟上的依附性地位。

  自從2008年國民黨上台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台日間經濟關係也隨之發生變化,台日間為了共享大陸的廣闊市場更加強調兩者相互間的互補性,在基於長期建立的信賴關係上結合成為“台日經濟共同體”。特別是2010年台灣和大陸簽訂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後,台日經濟關係更加緊密,(如下圖表2)原因是一方面是由於日本國內需求飽和,企業陷入經營困局,迫切需要對外合作,台灣由於與大陸簽訂了一系列經濟協定而享有豐厚的經濟優惠政策,日本急切需要以台灣作為橋樑說明其開拓大陸市場。另一方面是日本依然擁有世界先進水準的高新技術,台灣企業的產業升級需要日本的頂尖科技和管理經驗來幫其實現,而面對大陸的崛起,台灣和日本都感受到其對大陸的經濟依賴愈來愈嚴重,面對來自相同的外部壓力,加上內在二者在經濟上有很強的互補性,所以台灣和日本選擇了共同合作開拓外部市場,除了對大陸的投資,近幾年二者也加緊了對東南亞的投資。③2011年台日簽署了“台日民間投資協議”,使雙方在各自地區投資的資產有了法制性的保障。

  隨著台灣與大陸的交往日趨緊密,之前一直是台灣對日本高度技術依賴的地位逐漸改變,台灣企業在與日本企業的交往中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近幾年,台灣企業通過購買日企股票,收購等手段來吸收日本的高新產業技術。可以看出,兩者面對大陸的市場與內外部環境的壓力,產生出許多共同的利益。

  (表2:資料來自台灣“財政部統計處)
  (http://web02.mof.gov.tw/njswww/WebProxy.aspx?sys=100&funid=defjspt2)

  (四)社會生活:台灣社會生活中的“日本影子”

  除了日據時期的歷史記憶現今還影響著台灣人,由於台灣人長期生活在日本元素點點滴滴蓄積的環境中形成了對日本特有的親近感。

  建築是凝固的記憶,日據殖民時期的建築至今許多還遺留在台灣,特別是當時總督府為了台灣能更好地服務於“內地”④的戰時需求,在台灣建設了許多基礎工程,譬如至今還在灌溉著台灣第一大平原的嘉南大圳,其設計師八田與一至今還是台灣人稱頌的對象。還有台灣人生活中早已習慣的日式起居,家裡的榻榻米和鍾愛於日本的飲食以及平時交談中都會摻雜些日語比如稱摩托車為“outobai”(オートバイ),稱計程車司機為“運匠”(うんちゃ)等都是日語的音譯。台灣年輕人追逐日本的流行文化,有“小原宿”別稱的台北西門町是年輕人喜歡聚集的地方。台灣自身電視媒體也經常播放日本的動漫,電視劇等等,還有專門設立播報日本信息的日本頻道,這是除日本以外地區只有台灣設立這樣的頻道。特別是至今還被台灣人當作檢驗是不是真正台灣人的標誌——是不是吃“蓬萊米”長大?其實“蓬萊米”也是當時日據時期日本人雜交研製的農業品種。在台灣的電影中也不乏帶有濃厚日本色彩的電影,類似這樣的電影總能勾起台灣人的懷舊情結。上世紀90年代的台灣電影《多桑》,多桑指的是父親,是日語“とうさん”的發音,電影裡的父親直到臨終前的夢想一直是想去日本親眼看看日本皇宮和富士山。2008年創下台灣票房奇跡的電影《海角七號》;還有2014年的電影《KANO》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初期,嘉義的一群少年為了夢想拼搏最後打進殖民“母國”最高棒球殿堂“甲子園”的故事,再度引發了台灣年輕人“哈日”的風潮。可以看出,當今台灣人的衣食住行還很大程度上感受於日據時期“建設”台灣的成果,充滿了“日本情結”的影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