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灣問題 如何由“勢”而觀

http://www.CRNTT.com   2022-08-29 00:08:29  


 
  (二)微觀之勢:民進黨去神壇論

  微觀之勢,即闡釋“共國民”三方的互動中,統派與獨派彼此權力的相對消長機制。由於民進黨至今未能廢棄或凍結“台獨黨綱”,構成島內政治環境中對於統派勢力的最大障礙,以及獨派勢力的關鍵依託所在。關切這一勢的機理分析,便是立基於對民進黨長遠的勢力消長分析。台灣是選舉社會,政黨是通過選舉獲得政治合法性與政治可能性的。但選民本身並非自主的、中立的力量,而是在根本上可塑的。因而對於民進黨的勢力消長分析,在於對其選票本身作機制分析。

  公式一:Power1=Vote(t)=∑T-1 stock + f .Impact*Median vote(T)

  定義如下:某政黨在選舉社會中的量化權力指標(Power1),標誌於T年它在選舉社會中獲得的選票本身(Vote(T)),該選票由存量選票與增量選票構成,前者構成政黨在選舉社會中的基本盤,標誌於T-1年(上一選舉年份)的選票存量(∑T-1 stock);後者構成政黨在T年選舉中新收穫的選票與新動員的中間選民(Median vote(T)),該動員與催票的效率,與政黨的政治動員能力成正函數關係(f .Impact)。在島內的選舉社會中,立基於島內民眾國家認同與身份認同混亂的現實面,民進黨長期訴諸身份動員路徑,對於認同失焦與身份失衡的中間選民總量,發起政治動員與選舉催票,使得其基本盤愈發壯大,並在屢次選舉中不斷斬獲新的中間選民之認可,造致今天民進黨在島內政治環境中的“一黨獨大”局面。這構成島內統獨對比分析中的表層邏輯。

  公式二:Power2=Impact= K.Δ(Outer Power)

  定義如下:某政黨在選舉社會中的實質權力指標(Power2),在於它的政治動員與政治影響能力,構成公式一中的動員與催票能力(Impact)指標,成為政黨長遠生存與競争的核心所在。而這一動員能力與影響能力,在小政治實體中,呈現出大政治實體在社會影響力中的鏡觀與投射表現。諸政黨在小政治實體中的影響力對比,是攸關的大政治實體本身影響力比較的反映與再現,它與攸關政黨的大政治實體之比較權力差〔Δ(Outer Power)〕呈現出正比關係。如果大政治實體的權力對比是有利於該政黨,則得出的正向的差額與係數K的正比和,構成該政黨的實質權力指標所在,構成正值;當大政治實體的權力對比不利於該政黨時,則得出的負向的差額與係數K的正比差,構成該政黨的實質權力指標,構成負值。Power2的結果,反向推導至選舉社會的量化權力指標(Power1)的測度中,當Power2為正值,量化權力指標依照公式延續遞增的狀態;而當其為負值時,量化權力指標依公式開始邊際遞减直至臨界點後,使得權力總量開始遞减。對島內的政治社會而言,民進黨實質權力指標所依託的是,中美在該地區的權力對比形勢,如果差值為正數會帶來實質權力指標的正向,推動公式一中量化權力指標的遞增趨勢;如果差值為負數則帶來實質權力指標的負向,推動公式一中量化權力指標的遞减趨勢,這構成對民進黨長期面向上的權力分析機制。由此可以發現,宏觀之勢與微觀之勢是聯動的,宏觀之勢有利於大陸的演進趨勢,助益於微觀之勢朝大陸有利的方向演繹,最終導出島內統獨力量對比的根本改變,實現島內政治環境的再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